“十三五”,校長該如何發力?
時間:2016/2/16
突出規劃引領。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認為,“校長的工作不是光悠然坐在校長室的椅子上,而是要將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的力量聚合在一起,首先決定前進的方向。否則,所有的努力結果將化為烏有,或者學校分崩離析。”因此,校長要立足教育改革發展前沿,放眼教育發展趨勢,緊扣 《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基于本地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以年度(或學期)為時間節點,以項目為建設抓手,因校制宜,統籌兼顧,努力編制出一個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學校 “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凝練出一個朗朗上口、提振精氣神的奮斗口號,讓廣大教職員工、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達成價值認同,引領聚合各方力量,向著學校發展的目標闊步前行,讓規劃藍圖落地生根、化為現實。
突出條件改善。辦學條件是學校發展必需的物質基礎。校長要積極策應新型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調整等,主動對接“國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義務教育“改薄”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等各項重點工程,搶抓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大好機遇,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努力讓校舍更安全、設施更齊全、校園更智慧,讓學校成為當地最現代、最美麗的風景和精神坐標。
突出師資關鍵。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諄諄告誡校長:“哪個學校的工作一蹶不振,教師是責無旁貸的;工作搞得出色,也應歸功于教師……教師對于學校,有如太陽對于宇宙,是推動整個學校機器的力量源泉。”皮亞杰也指出:“如果得不到足夠數量合格的教師,任何最使人欽佩的改革也勢必要在實踐中失敗……一般地講,我們愈是要改進我們的學校工作,教師的任務就愈繁重。”因此,校長要牢固樹立 “教師是教育第一資源”的理念,始終站在教師立場做校長,堅持立德為先,在正師德上揚正氣;堅持業務為重,在強師能上增效益;堅持發展為本,在挖師潛上尋突破;堅持搭臺為徑,在展師藝上添風采,致力讓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教育現代化的美好愿景必將漸行漸近。此時的“教師就成了握在校長手中的利器,一所學校的事業興旺發達就從這里起步”。
突出內涵發展。作為校長,在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的同時,要更加突出“四個注重”。一是更加注重立德樹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國夢”教育落小、落細、落實,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主動生動地發展、終身可持續發展。二是更加注重改革創新。要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改革的原動力,主動融入 “互聯網+”時代,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管理模式,切實加強課程改革和評價制度改革,不斷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三是更加注重品質提升。要把“推動特色發展,提升學校品質”作為學校發展的新方向,要制定發展規劃,落實管理標準,凝練特色文化,構建課程體系,不斷提升學校品質,促進學生幸福健康成長。四是更加注重依法治校。要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優作風,正校風,淳教風,濃學風,努力以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促進善教善學、樂教樂學,彰顯教育尊嚴,贏得社會尊重;要始終把依法治校作為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加快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不斷提升依法治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