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樹”讓培養理念落地
河東區實驗小學有三座教學樓,每座教學樓的一樓大廳都醒目地畫著三棵別具一格的“校訓樹”,它們分別是好習慣樹、負責任樹和高質量樹,樹枝和樹葉是校訓的具體內容。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吸引了童真的孩子,使深奧的校訓變得通俗易懂,同時讓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內容一目了然,彼此關聯。學校開展的許多活動也都以此為依據,有序展開。
記者在校園里看到,“校訓樹”是以樹干、樹枝、樹葉的形式列出師生在習慣、責任、質量方面應做到的內容。如好習慣樹,涵蓋了師生的學習、道德、生活習慣等方面。學習習慣包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時鞏固,道德習慣包括尊敬師長、守時守紀、文明禮貌,生活習慣包括按時作息、講究衛生和熱愛勞動等。
楊軍紅校長說,小學正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期,好習慣一旦養成終身受益。正基于此,學校將“好習慣、負責任、高質量”確定為校訓內容,并作為一切工作的基點,希望全體師生努力踐行之。
“日清周結”讓好習慣成自然
有不少人問過楊軍紅,在幾千人的學校里,師生每天井然有序地工作、學習,并且一直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學水平,到底有什么秘訣?
楊軍紅經常笑而不答。按她的話說,秘訣真的談不上,關鍵在好習慣要堅持,學校各項工作要能夠做到“日清周結”,常抓不懈。
“日清”,即今日事,今日畢。學校每天由2名中層干部和4名值勤教師組成值勤小組,對學校進行全方位檢查和管理。下午放學后,值勤小組匯總檢查情況、填寫日清檢查記錄表。翻開厚厚的河東區實驗小學日清檢查記錄,可以看到從進校、晨讀、午休,到課堂、課間、兩操、課外活動、放學,整個流程,包括一天內的紀律、衛生、好人好事等,學校一天中的大事小情都有詳盡記錄,并有值勤教師針對問題提出的建議。
楊軍紅告訴記者,每天負責帶班的中層干部要在第二天早上將日清檢查記錄表交給文印室打印并在10點前發放到各辦公室。教師們可對照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每周五由各部門主任負責匯總本周發生的大事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由德育辦公室寫出每周工作簡報印發給教師,這便是“周結”。
“日清周結”在檢查、發現問題的同時,更多的是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引導。當日執勤的教師每人手里會有十個“你真棒”小卡片,一天當中只要發現表現好的學生,如有禮貌的學生、主動撿起紙屑的學生、做操認真的學生、唱國歌響亮的學生都可以發一個。學生集齊10個“你真棒”即可到大隊部換一個學校特制的書簽,集齊三個書簽可以領取一件帶有學校標志的T恤。潛移默化之中就把老師平常用來訓導學生的話:“你必須這樣做”、“你不能那樣做”轉變為學生們的“我想這樣做”、“我喜歡這樣做”和“我愿意這樣做”,由此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久而久之,好習慣養成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學生習慣養成的關鍵在教師。除了負責本班學生習慣督促、落實之外,教師的示范引領對于學生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學校將師生習慣一起抓,實行捆綁式評價。
學校規定每學期同一類問題在日清檢查記錄表上不能出現3次,如果一名教師同類過錯出現3次以上,即取消學期評優資格;如果一個班同類過錯出現3次以上,即取消該班評選文明班集體和三好班集體資格。因此,每個教師對“日清周結”都特別關注,上班后第一句話往往是:“日清表發下來沒有?”得到表揚自然高興;出現問題便馬上尋找原因,及時整改。
一次,日清表上點名批評四年級某班學生中午吃飯不排隊。班主任了解情況后,以身示范,午餐時間站到了學生隊伍中間。看到老師也在排隊,學生馬上認識到自己該如何做。這樣堅持下來,該班遵守秩序的好習慣就在教師以身作則中逐漸形成。
每天,執勤的老師都要檢查各班學生的“雙姿”——看書和寫字姿勢,并及時反饋。得知本班學生被點名,魏老師立即將學校對“雙姿”的要求投影出來,并搬來一套桌椅,利用書寫好習慣十分鐘時間,保持正確姿勢和學生一起看書寫字。學生在老師的示范引領和指導下,逐步糾正了不良的讀寫姿勢。
“日清周結”不僅有助于學生好習慣的養成和責任感的培養,也最終營造了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教育氛圍。
好習慣在活動中提升
2009年“六一”兒童節,河東區實驗小學宣布成立三院一中心。這是學校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在習慣培養基礎上著眼于學生全面素養提升的一項舉措。
學校三院一中心包括少年科學院、文學院、藝術院和奧林匹克中心,下設42個學生社團。少年科學院有趣味數學、茶文化探索、智能機器人、影音樂園等社團;少年文學院有詩詞朗誦、寫作等社團;少年藝術院有泥塑、素描、聲樂、器樂等社團;少年奧林匹克中心有田徑、健身操、球類等社團。
以往學校也有興趣小組活動,但沒有相應管理制度,沒有適當獎勵機制,學生參與度低,熱情不高。在一次電視節目中,楊軍紅受到啟發,心想何不在學校也成立個小小科學院,讓孩子們有自己的社團活動機構,表現出色的可以得到“小院士”稱號,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于是三院一中心應運而生,學生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寫社團申報表,選擇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
胡倚云同學特別喜歡唱歌,上學就加入了合唱隊,經過藝術院的培訓,在學校社團活動中脫穎而出,被推薦到專業學府深造。學校還鼓勵學生創辦可以發揮自己興趣特長的社團。張恩澤同學曾找到科學老師問能不能成立個生物活動小組,想自己動手做一些實驗。科學老師覺得這個想法不錯,既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還能彌補科學課小實驗的不足。于是,生物組培實驗室在學生的倡議下宣告成立,張恩澤做了小組長。學校聘請天津大學農學院大學生定期來校指導學生做實驗。學生們培育植物的投入度和高成活率令指導實驗的大學生也驚嘆不已。如今他們已成功培植出洋桔梗、蝴蝶蘭等更新換代的植物。
楊軍紅說,學校鼓勵每一個孩子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提倡每人都能學會一種樂器、參與一項體育運動,從而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學校三院一中心社團活動的蓬勃開展,寓習慣養成于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分工協作和互幫互助等習慣與品行。
楊軍紅說,一棵“校訓樹”將學校各項主張、各種活動有機串聯,“日清周結”、社團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終生受益的好習慣,幾年堅持下來,發生在學生身上的變化是可喜的,社會和家長也紛紛叫好,這就更堅定了學校繼續完善這項工作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