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2013年課改現象觀察

時間:2014/2/10

改革從來不屬于某個特定年代,它是聯結每個年代記憶片段的核心線索。改革之于教育同樣是一個歷久而彌新的意蘊,每一個人都身處改革之中,都可能是改革或被改革的那一部分。

對于那些心懷理想并具有行動力的人來說,每一年都可能被定義為關鍵年份,2013年也是一樣。當我們再次站到一個年度的節點,回顧并整理這一年的課改記憶時,往往會習慣性地將那些具有年度意義的概念、事件、成果和現象放置在全國乃至更大的背景下去打量和解讀它的意義。

于是,那些在實踐領域已經深度發生的課改圖景再一次一一呈現。我們姑且沿著課改的軌跡截取其中的片段加以梳理。

第三代課改,應該是這一年的一個年度教育概念。這一概念是從實現人的完成成長的角度把課改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代課改是以“改結構”為典型特征的,即通過調整課堂結構、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和方式為切入點,實現課堂從低效到有效的跨越;第二代課改是以“改關系”為典型特征的,即在“改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教與學”、“師與生”的關系,實現課堂從“教中心”到“學中心”、從“師中心”到“生中心”的跨越;第三代課改則是以“改意義”為典型特征的,即在“改結構”和“改關系”的基礎上升華教學的意義,擺脫知識對教育的束縛,打破課堂邊界,實現課堂從關注知識和能力到關注智慧和生命提升的跨越。

如果說第一代課改和第二代課改是基于課堂改革,把課堂的育人價值加以放大的話,那么第三代課改則是從關注生命的高度切入,把一切資源都整合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從而實現學生生命的完整成長。從第三代課改開始,學校教育的改革逐步從課堂走向課程,從教學走向教育,改革目標從“指向能力”走向“指向智慧”。客觀地說,這樣的劃分沒有經過學術論證,但是對課改實踐具有實際的引領意義。三代課改的厘定就是讓課改的路徑可視化,它讓迷茫者借此看見方向,讓行動乏力者因此更加有力,讓在課改路上大步前行的路徑由此更加清晰。正像失去了方向的航船,任何方向的風都可能是逆風一樣,課改也需要不斷校正自己的方向,擦亮前行的目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以未來的視角和建設者的姿態,深入課改現場,關注意見領袖,洞察課改現象,最終選擇如下關鍵事件和現象作為觀察的素材。我們相信,每一年那些勇于探路的基層實踐者都會被致以敬意,他們的行動不僅標志著課改進程的不斷演進,也預示著一個新的教育秩序的建立。

 

從課堂跨界到課程跨界

 

在過去的一年里,當“第三代課改”被正式提出的時候,“跨界”一詞也開始作為第三代課改背景下的一個重要概念引發關注。

有人這樣定義“跨界”,是指不同領域的合作而產生的一個新行業、新領域和新模式,也有藝術界稱之為“混搭”,在更多的時候則代表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這樣的解釋絲毫與教育無關,但今天的學校教育改革同樣需要跨界思維來推動。

在第三代課改背景下,跨界不僅僅指向課堂邊界的打破,還指向課程界限的打破,最終讓教師具有交叉學科的整合能力,讓學生從碎片化學習走向系統化、整體化學習。

體現在課堂跨界上,就是打破班級、教師、學科之間的界限,充分相信學生,解放教師,強調管理和教學的雙重跨界,實現班內“走組”,校內“走班”,實現“1托N”和“N托1”的授課形式,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最大限度地優化學校教學資源,增加學生學習的選擇性。安徽銅陵銅都雙語學校的“跨界大課堂”,山西澤州一中的“無界課堂”,湖南株洲景弘中學的“拼教”探索,都在不同程度地打破教師之間、學科之間和班級之間的界限。

體現在課程跨界上,旨在突破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界限,以課程整合為策略,跨越空間和時間維度,比如,以電影或電視片為載體,搭建跨學科的學習平臺,同樣打通了學科之間的界限。重慶巴蜀小學過去的一年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跨界思維和跨界視野。他們從融通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重生活的角度思考課程整合,那些能突破傳統課堂的邊界的“特供”課程,猶如為孩子們提供了多種營養均衡、風味獨具的菜點,正逐漸凝練出學校“創造與個性共生”的課程文化。校長馬宏希望全體教師借跨界思維碰撞出跨學科視野下的嶄新洞見,呈現出師生成長的新氣象。

 

教室承載未來

 

第三代課改的一個重要論斷就是,從重建教室開始開啟第三代課改,讓改革的重心從“改課堂”走向了“改教室”。如果說“改課堂”是通過教和學方式的變革來提高單位時間內的課堂效益的話,那么,“改教室”則是改變教學空間的“社會性、精神性和文化形態”。

所以,在過去的一年里,“教室重建”成為本報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有人說,教室不應該僅僅是一間HOUSE,更應該成為HOME;有人說,教室是一段旅程、一縷記憶。當我們重新審視教室的時候,在思想深處會遇到N個未知的教室。過去那個叫做教室的地方,可能更多地被作為學生學習的場所,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室對于他們而言,并不是喜歡的去處。教室首先是學習的場所,但同時也是生活的地方,問題是你能不能把學習本身變成生活。

我們把教室定義為一個可以讓孩子們詩意棲居的地方。教室是圖書室、展覽室,是探究室、操作間,教室是信息資源庫,是人格成長室,是師生共同生活所,是生命的棲居地。教室應該是學習場、生活場和精神場的集合。教室應該是一個微社會,這個微社會里要有自己的班本課程、組本課程:隨著政府規范辦學力度的加大,傳統課程的授課時間會大大減少,這為班級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新教室的寬松和現代化環境,為班本課程和小組課程提供了可能,為民主生活提供可能。

一間教室里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學校開始啟動“幸福教室”、“最美教室”建設工程,發動學生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其實這樣的建設不只是改造環境,環境變化的背后是學校對學生成長需求的深切關注。我們看到,本報戰略合作單位“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在全國各地捐建“夢想中心”多媒體教室。在夢想教室,墻壁可以涂上孩子的想象,桌子可以擺出童話的堡壘,圖書和互聯網是開放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教室里可以探究未知的世界。夢想教室讓教室成為點燃孩子夢想的地方。他們的夢想課程主張,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信任比幫助更重要。

作為一個全新教育概念的提出,新教室意味著課改“從課堂到教室”的飛躍。重建教室就是重建一種教育秩序,讓發生在教室里的改革從碎片化走向整體化;重建的起點是文化,是精神,是交往,是課程,而非知識,教室里不缺知識,缺的恰恰是精神,所以重建教室就是在教室里打撈精神。

 

高效課堂與高效讀寫聯姻

 

在過去的一年里,閱讀立法備受關注,閱讀一旦立法就意味著要把閱讀指數納入文明城市指標。而作為學校,閱讀不僅僅需要環境,更需要機制和方法。給孩子創造閱讀的環境和機會,通過改善閱讀方式來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讓優秀讀本成為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影響,讓更多的孩子遠離網絡,愛上閱讀,讓閱讀為他們的成長打下生命的底色,最終讓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充滿書香味道的校園。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心靈發育史,一個人的寫作史就是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在過去的一年里,“高效讀寫”作為一項重要的實踐成果與高效課堂正式聯姻,為推進第三代課改注入新的活力。

讀寫困難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困難,很多有讀寫困難的孩子,都被誤以為是懶惰和不專心。讀寫困難會讓學生的其他學習過程極其艱巨,如數理計算能力、反應理解能力、推理想象能力明顯不足。除非解決讀寫問題,不然這些人很有可能會避免所有與閱讀、書寫或拼字相關的事,疏于開口表達,懶于下筆成文,不能正常與人交流,并逃避交際,遠離人群。

“高效讀寫”就是專門解決“少慢差費”的讀寫困難,提高讀寫效率和品質的教學方法。其獨有的“學習成長三原力(感知力、思維力、創造力)”課程體系,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精神成長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大量實踐證明,在不增加課時負擔并保證理解率不低于80%的前提下,一個人一年的讀寫總量可以達到500萬字以上。

高效課堂領跑學校——河北圍場天卉中學、湖南株洲景弘中學先后引入“高效讀寫”課題成果,學生讀寫素養明顯提高。如果說高效課堂通過放大學生的展示,撬動了學生學習動力系統的話,那么,“高效讀寫”通過閱讀和寫作則進一步打通了學生輸入和輸出的通道,進而實現學生學習的雙高效。

 

慕課:可能帶來的結構性影響

 

目前,學校教育正面臨著一場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變革。2013年8月,華東師范大學“20慕課聯盟”的成立,讓“慕課”一詞成為國內教育領域的熱詞。“慕課”這一大規模在線課程掀起的風暴始于2011年,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曾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

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對學校教育的影響遠不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那么深刻。這一次,“慕課”的到來能否對學校教育產生結構性影響?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慕課”研究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認為,“慕課”是繼班級授課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使得優質學習資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但也有人認為,“慕課”的出現雖然打破了學校的圍墻,但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推進尚待觀察和研究。“慕課”最大的威脅在于,學習者學習興趣的保持以及學習過程的可持續性。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們給予“慕課”的期待,顯然遠超它所能達到的高度。推動教育進步的力量有三個:一是教育內涵價值的提升,二是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三是教育內外技術的進步,而觀念的轉變,特別是體制、機制的變革,才是促進先進教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作為第三股力量的慕課,只有和前二者相結合,才能不斷涌現并發展壯大,最終匯成巨大的改革洪流,推動教育現實的徹底改變。

且不論“慕課”會對學校教育產生多大的影響,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慕課”來了,它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本是教育變革的應有之義。

 

重提“全課程”

 

當第三代課改迎面走來的時候,“全課程”再一次被認識并置于一個全新的高度。“全課程”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思想,即用課程意識重新審視與學生成長相關的一切資源,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切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資源都當作課程資源來開發和使用,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早在9年前,時任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教育局局長張欣就提出了“全課程教育”思想。按照他的解釋,所謂“全課程教育”,即把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每項活動都視為課程,并像對待學科類課程一樣去對待其他課程。這一帶有草根智慧的教改命題,一下子把素質教育的實施陣地,從課堂拓展到了校園乃至家庭和社會。

2013年9月,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正式開學,校長李振村領銜啟動了“全課程”教育改革。在亦莊實驗小學,“全課程”教育是針對持續十年的課改都是單學科推進、學科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弊端提出來的概念。它以培養“全人”為目標,覆蓋“學校全部生活”,推動學科全面融合,面向與教學相關全部要素(包括教學內容、教與學的方式、評價方式、教學組織形式、行政管理體制、學校環境等)的綜合性課程改革。其唯一指向就是培養人格健全、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素質全面的兒童。

李振村說,“全課程”教育絕對不能演變成一個“大而全”的課程改革,不能成為一個不斷做加法的課程改革,恰恰相反,它的特質應該跟它的名字構成“悖論”——“全課程”教育,反倒是一個更加簡潔清爽、負擔輕效益好的課程體系。于是,他們提出“全課程”的減法思維,讓已經構建起的日益豐富的課程體系變得更簡潔,更高效。

今天重提“全課程”,因為背景不同而意義不同。有人把課堂比作藥品,把課程比作營養品,想療救已經生病的學校教育,首先要敢于在課堂上動刀子,想讓學校教育走得更好,就要有更豐富的可供多元選擇的課程。在邁向第三代課改的進程中,當課堂系統建設好了,無論植入什么樣課程,無論是教室重建還是讀寫工程,都可能產生更大的效應。所以,重提“全課程”意味著課改的換代、行動的升級。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 在线观看片a免费不卡观看 欧美人与动甡交欧美精品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 最新在线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