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改環境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的構建
時間:2016/2/9
一、構建以全面目標系統為指導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
新課程環境下學校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學生發展和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國家教育方針與法令法規的要求,確定學校的辦學理念。它包括辦學宗旨、辦學方針、育人目標、辦學特色、發展目標、管理機制等部分。這些辦學理念如何轉化為可操作的管理行為,遠期發展規劃如何轉化為各階段的具體目標,關鍵是要建立科學的目標計劃體系。全面目標計劃體系將學校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分解轉化為學校各學年的目標任務。
學校要把管理的切入點放在辦學目標的設計上。制訂學校發展目標、教師發展目標與學生發展目標。學校發展目標包含:辦學規模、設施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服務、校園安全、辦學環境、社會形象、升學指標、辦學效益等方面的目標。教師發展目標包括職級發展與職業聲望發展兩個方面的目標。學生發展目標包括品德發展、身體發展、心理發展、能力發展、個性特長發展、學科水平發展的目標。學期工作目標分為學科教學目標和班級發展目標。學科教學目標包括學生滿意率、后進生進步轉化率、零失敗率、優生率、合格率。班級學生發展目標包括鞏固率、滿意率、行為規范合格率。學生每人一個管理崗位,參加一項活動,參加一個學生社團、一個研究課題,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
二、構建以全面質量管理為核心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新課程環境下學校目標體系的全面實施,必須從宏觀到微觀,從戰略到戰術全面采取措施,建立全面、全程、全員質量管理系統。
所謂學校全面管理,就是對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師培、行政、后勤工作進行全面設計并全面進行質量控制。緊扣“一切為了學生發展”這一中心,將凡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都納入強化管理的范疇,努力達到凡事有準則,凡事有負責,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監督,凡事有考評。
所謂學校全程管理,就是實施對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學生學習的每一個時段,管理流程的每一階段的全面質量管理。包括對學生每天、每周、每月學習的全過程進行全程管理。達到學生每天都有好感覺,每天都有發展和進步;對學生學習期間進行全程管理,達到胸有全局,管有階段重點;對教育教學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全程管理,充分發揮糾正與預防的功能,通過事前的預防,過程的核查診斷,事后的及時反思糾正,保障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使學校管理不斷持續提升。
學校所追求的全員管理,就是緊緊抓住教師和學生實施全員優化。教師的全員管理要保證教師的整體優化,不出現弱師、弱班、弱科,并通過平衡搭配教師,教師幫帶和集體備課、課堂評價等措施來實現教師的全員優化。學生全員管理就是要實現“一個不丟下”的育人目標,主要通過科任教師對學生個體學科發展設計的實施,班主任對每個學生整體發展的設計和實施以及全員育人責任制、質量驗收制、補償教育制、教育會診制等措施來保證每個學生實現最佳發展。
三、構建以全員考評為保證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
1.建立考評體系結構。從對象上分為團隊考核和個人考核兩類。團隊考核主要是通過對各處室考核,促進處室職責的全面履行和處室之間的有效合作。通過班級、年級組、教研組、質量檢查組的考核促進教師的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凝聚整體發展意識。個人考核分干部、教師、職工三類。考核要素包括過程、質量、業績、職業責任和道德以及工作態度等綜合因素。目的是促進教職工綜合素質的發展和事業價值的增值,并形成個人、團隊、學校的利益共同體。
2.建立全員業績考評的方法體系。主要體現公開與開放原則,用開放考核資訊的辦法,創造公開、公平的考核環境。考核的結果強調證據,考核的結論與被考核人見面;還要體現定量與定性結合原則;用量化體現準確。在定量的基礎上定性,讓每個教師在考核面前人人平等;體現反饋與修改原則,考核結果實行公示,允許申訴和復議。
3.建立激勵體系。一方面建立全員全程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努力使考核的資源最大化共享,實現人力資源的綜合管理,使考核的結果成為評獎、晉級、評職、進修、評優、福利分配和聘任的基本依據。
四、構建以現代辦學理念為指導,以培養目標為核心,以現代育人模式為保證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
首先是創新辦學理念。要確立學校“質量立校、管理興校、教科研強校”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明確了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的理想追求;要確立德育理念,學校的德育理念是以學校現有的管理制度為基本模式,建立親情化、互動式、人文化的校園人際關系,德育理念明確了德育的模式思路和特色。學校的教學理念是用教學科研創造教學奇跡,用教學高科技創造教學高效益。學校要引導教師超越傳統,實施科研興教,科技興教。
其次是創新培養目標。學校必須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生未來的終身發展、國家持續發展考慮,努力培養出既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需要,具有中國靈魂,又能夠在世界范圍內良好生存和發展,具有國際文化素養的現代中學生,使他們在觀念、語言、文化、知識、能力、視野等方面都能與全球化、國際化接軌。因此,我們必須把培養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現代人作為培養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實施綜合素質教育,使學生成為能走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
最后是創建民族性與世界性兼備的具有競爭力和發展力的現代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就是整合、交融東方教育與西方教育、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精髓,達到既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又重視學生的智慧潛能開發和創新能力培養。并把課程、德育、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轉型和創新作為新育人模式的四根支柱。在課程制度上,努力構建一種既有共性保證學生基礎教育質量,又有個性讓學生可以在各自不同的領域里充分學習、充分發展的富有彈性的課程體系。這一體系由必修課、選修課、拓展欣賞課、研究課、活動課、休閑課六部分構成。課程的分工是,必修課構筑學生的基礎知識體系,形成基礎性能力;其它課程建立學生廣闊的知識背景,形成發展性、創造性能力。在德育制度上,學校把構筑學生的中國靈魂,樹立學生的精神支柱,提高人格品位放在育人的核心地位,努力形成沒有師生隔閡的平等教育模式,沒有差生概念的教育模式,沒有單純說教的教育模式。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上,著力以學生為本、以發展為本、以能力為本。還學生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天性在校園大放異彩,讓學生在校園、在課堂上能夠自主學習和深入思考。在繼承傳統學習方法的同時學會自主式學習、發展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開放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反思性學習,讓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和技能,還要獲得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更要收獲人生智慧。
五、構建以教師管理為重點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
教師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主體,只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的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才有最基本的保障。首先,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障法》等確定的原則規范學校的管理、規范教師的言行、保障教師的權益、促進教師的多方面成長、為其創造最基本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等,使教師和學校在法律原則指導下求得辦學原則方面的認同,明確法律賦予的教育行業的職責與義務,了解其在法律規范和保障下的基本權益。其次,要建立健全適宜操作和管理的校本學校管理制度。我們經常強調的“向管理要質量”就是指應通過管理制度的完善使學校的一切工作能夠正常、有序,乃至高效發展。最后,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在學校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關注教師集體認同文化的形成更為重要。只有全體教師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涵養,才能真正激活教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熱情,削弱職業倦怠,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
我們必須確立新的學校觀和管理觀,以人為本,突出學校管理為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服務的思想。遵循教育規律,講究科學管理,學校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有可能實現。我們應該樹立長遠眼光,新課程環境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究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新模式、新途徑、新方法,使學校沿著現代化管理的道路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