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是以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解放人、發展人為根本指導思想來進行的學校管理。它是把人作為管理主體,充分利用和開發學校人力資源,服務于學校組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從而為實現學校目標和學校成員個人目標而進行的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原則,管理的最終目的是解放人、發展人。只有在管理過程中以人文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思路,才能保證學校的各項工作富有成效地開展下去。
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管理,要求突出以人為本的管理。強調人的作用是學校管理的根本。促進管理中人的發展,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的目的。人的能動性和才干,是實現管理目標的重要保障;通過管理使人的自身得到發展,是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
(一)尊師重教,促進教師個人業務發展
教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此,教師在學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師的發展和提高是實現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學校人力資源有著其他資源不可比擬的優勢:知識性、智力型、教育性。教師是學校中的主體,教師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是一個領航員,對學生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從教師那里開始的,他們積極性的發揮、創造潛能的實現,對學校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因此,學校領導在管理過程中要把教師的作用放在一個主導的地位上,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使教師的各方面素質得到良好發展,在各項管理活動中都應該以調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根本,使全體成員在明確學校目標和自身職能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主動積極地去完成各自的任務,從而為學校管理活動的順利開展和管理效率的真正提高奠定基礎。
傳統的學校管理觀念把教師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師的職責就是執行領導者的命令來管理學生,教師僅僅是一個傳遞管理者命令的中介,本身沒有主動性。傳統學校管理中的科學主義傾向,注重量化標準,把學生的分數、升學率看做教師教學成績的唯一標準,導致教師缺乏自身發展和提高的動力。學校發展中的人本主義教師管理就是首先確立教師在管理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校成員在工作、學習過程中,在進行管理和接受管理的同時,得到素質、身心能力和知識的發展,極大地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雖然“尊師重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我們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是在社會上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比如,還存在不尊重教師的人格、勞動和權益的現象;一些地區至今還存在拖欠教師工資等問題。如果在推進教育事業的振興發展中不能以教師為本,社會不給教師以更多的尊重和關懷,而教師本人也不敢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又如何能體現真正有實效的師德建設?因此,以人為本的師德建設也必然對社會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二)運用“情感管理”關心教師
學校領導要重視“情感管理”的作用,把情感看成管理的一種力量,自覺地運用自身的因素去激發、感染、影響教師,形成巨大的推動力。領導要善于利用情感的疊加性,以激勵教師的情感,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使每一項工作都滲透著健康積極之情,不斷強化干群之間的互促性和凝聚力。
對待教師,要真誠、公平、公正、熱情主動、實心實意,持之以恒地為教師服務,贏得教師的信任和愛戴。關愛教師,要實際具體,貼近實際,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貼近教師的生活、工作、學習實際,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的住房、辦公條件、福利待遇、個人生活等問題,為教師創造良好、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通過對教師行為實踐的科學合理評估,在教師中評選教學骨干、管理能手,誘導教師產生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激發教師實現自身價值的強烈欲望。以人為本的“情感管理”雖然強調人的主體性,但并不是排斥任何理性。為約束規范起見,保證教育教學有序運轉,穩定高效,必須用制度來規范。
(三)為每一個教師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
搭建成功平臺,讓教師在成功中實現自身價值。根據教師的個體差異,貼近實際地幫助教師確立成長目標,做到長、中、短期相結合,既給他壓力,也給他前進的動力。凡取得比原學歷高一層次的學歷證書,普通話、計算機達到甚至超過學科要求標準的,學校應給予一定數量的獎金;凡取得教研成果,包括賽課、發表論文、論文獲獎、科研成果,應按不同的級別給予相應的獎勵;對在教育教學崗位上做出顯著成績和突出貢獻的教師,應給予表彰,并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積極為教師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在崗自學成才。同時,有計劃地選派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參加學習培訓和業務進修,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善于發現教師的閃光點,通過肯定其優點,鼓舞其信心,使其在獲取自信成就感的同時,改進不足,完善技能和人格。
學校成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層次的專業發展需要。學校要促進教師的專業不斷得到發展,就需要了解教師的需求層次,并為教師的發展創設空間或提供平臺,努力推進教師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這是學校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方向。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不斷提高,意味著促進學生需求層次的提高,意味著學校發展的需求層次的提高。
二、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理念在教育中的具體運用。它強調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幫助每個學生充分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的價值。這一理論對于克服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機械性,對于改變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揠苗助長、定框制規都不行。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就是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就是要按學生身心發展成長規律來教育教學。在管理中,要體現對教育對象——學生的尊重。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要根據學生智能結構和接受能力設置課程,規劃進度;要根據學生生理特點制定作息時間,并隨客觀情況變化而調整以適應學生;要根據學生的現狀,選擇教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9世紀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埃墨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下大力氣培養他們廣泛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又不怕困難地去學習、去研究,讓他們有時間、有精力、自覺自愿地探索未知領域,而不是閉門讀死書。
(二)尊重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
心理學家思斯特·貝克爾指出,人從根本上說是由某種兩重性推動的,人需要成為某些事物的一部分,同時又需要與眾不同,大多數人喜歡被當做一個個別的人而受到特殊的對待,注重自己有沒有受到重視,自我價值能不能實現。個性是人的本性,對具有不同個性和興趣愛好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法,這是以學生為本最根本的一點。現代教育要求培養各類合格人才,教育不能變成鑄模,把個性各異的學生變成標準件,那是教育的失敗和悲哀。所以說,教育以學生為本,就是要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發展。美國成功心理學大師克利夫頓(H.Crifton)認為,“人本管理的關鍵,就是在對人性的科學理解基礎上,看準人的優勢和利用這些優勢。也就是發現和肯定,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發現每一個人的獨特的價值,發現每一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和不同點,然后激勵之,弘揚之。”
群體差異,是一群人在其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實踐活動所形成的不同于其他組群的群體特點。個別差異,是一個人在其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實踐活動所形成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個體特點。群體的共性是人類社會存在和人們交往溝通的基礎,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則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區別于他人,一組群體區別于其他群體的特點。正是由于差異性的存在,每個人才成為真正的主體,人類社會也呈現出個體獨特性和無限多樣性。
(三)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的目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傳授知識,而應該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學校應該成為學生發現自己潛能的地方,能夠成為學生獲得最大幫助的地方。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程改革強調了個人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強調課程對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的適應和促進。在教學評價方面,新課程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育是師生雙方共同進行的活動,學生的發展是在師生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不同類型的師生關系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應該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管理。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讓每個學生獲得賞識、感受成功
重視教育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從“養不教,父之過”到“孟母三遷”,再看今天如火如荼的“擇校”熱潮、家教現象,無不說明大眾對教育的重視。然而,就在國家提出“科教興國”和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卻呈現一串令人驚嘆的數字,據全國少工委統計,全國近3億大中小學生中,有5000萬青少年被認為是“差生”,他們在學業上不再被認為有希望。
針對如此多的學習困難學生,教師要體現出關懷與耐心。對他們在學習上出現的火花,要像保護嬰兒一樣去呵護;對他們在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反復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要從情感上諒解他們,在措施上加強醫治。只有這樣,學習困難學生才能在一次次成功體驗的激勵下,不斷地走向成功。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成功,幫助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
總之,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真正地、全面地、堅定地貫徹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理念,我們還必須為之付出加倍的努力。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人們呼喚著人文精神、人文關懷、人文管理,我們應在“人本思想”的指引下,創新學校管理,努力提高育人水平和質量,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翠菊.人本原理與教師管理最優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1).
[2]梅汝莉.“以人為本”辨析[J].中小學管理,2002(1/2).
[3]林福智.人文精神與學校管理[J].北京教育,2003(3).
[4]陳大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模式轉型[J].教育科學,2003(4).
[5]楊白.學校管理創新推動教育創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4).
[6]韓慶祥.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強人學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