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長辦學理念是校長對辦學實踐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長辦學信念的集中體現,具有理想性、全局性、實踐性、獨特性、穩定性的基本特征。重視辦學理念,是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學校組織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小學校長應確立創新生活是學校的基本使命、愛是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關鍵資源的辦學理念,不斷豐富自我人生實踐和辦學實踐,自覺確立高遠的人生信念。大力提升教育理論素養。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辦學理念/辦學實踐
一、何謂中小學校長的辦學理念
(一)理念與校長辦學理念
“理念”,最早是由柏拉圖提出來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是指在本質上使得某個東西成為這個東西的東西。因此,理念反映事物的本質,展現事物的應然存在。黑格爾極大地深化了對“理念”的理解。他將精神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理念在精神運動中是絕對精神的體現,是在人認識范圍之外的“自在自為的真理”。“自在”指理念是客觀存在的;“自為”指理念是自主地存在的。近現代以來,理念逐漸進入人們的認識世界,成為理性的高級存在方式,成為對事物運動過程的總體性把握,成為對事物發展的合理想的展望,以及對事物本質的逼近。理念反映了對象的客觀屬性,反映了主體的理想追求,表明了主體的行為方向、策略與決心。
據此理解,校長辦學理念是校長對辦學實踐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長辦學信念的集中體現。更具體地講,校長辦學理念是校長對中小學為什么而存在、中小學應當做什么和應該怎么做等基本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著校長對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對辦學過程中教與學、發展與改革、理想與現實等基本關系的價值信念。有學者對北京市部分中小學辦學理念的調查也發現,中小學辦學理念的內容通常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學校的,如以人為本、服務、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等:二是關于學生的,如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發展、有特長等。這也說明,辦學理念的核心內容是辦學者對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其辦學的基本信念。
(二)校長辦學理念的基本特點
1.理想性。這是辦學理念的目標特點。辦學理念總包含著學校發展或學生發展的目標性內容,反映著辦學者對學校發展或學生發展的理想追求。
2.全局性。這是辦學理念的認識方式特點。辦學理念雖然表述出來的可能是關于辦學活動的某一方面的理想或信念,但辦學理念總是在對辦學活動整體思考后確定下來的,是對辦學活動全局性、宏觀性、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
3.實踐性。這是辦學理念的功能特點。辦學理念不是純粹的觀念,它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融于辦學實踐并指導辦學實踐,具體化為學校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因此,有學者形象地把辦學理念稱為一所學校的“魂”、“神”、“力”。
4.獨特性。這是辦學理念的內容特點。學校與學校之間、校長與校長之間,由于辦學環境、面臨的問題、辦學經驗及信念等差異,辦學理念也往往不同,甚至表現出學校或校長的鮮明個性特點。先進的辦學理念,立足學校實際,繼承學校的優良辦學傳統,體現時代精神要求,并反映校長獨特的辦學經驗、人生信念與理想追求。
5.穩定性。這是辦學理念的結構特點。辦學理念主動適應學校及其環境發展,能夠在一段時期內甚至很長時間內指導學校的辦學實踐。
二、中小學校長為什么要重視辦學理念
(一)校長專業發展的內在需要
校長專業素養包括價值觀、知識、技能和專長等方面,其中價值觀是校長專業素養的核心要素。校長專業價值觀是與校長角色相關的一系列認識、觀念、理想的綜合體,包含多方面內容,如教育觀、學校觀、質量觀、教師觀、學生觀、辦學理念等。辦學理念是校長專業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對校長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第一,辦學理念對校長專業化發展具有定向作用。辦學理念引導校長從整體上把握辦學活動,并引導校長確立起辦學理想及辦學的基本信念,從而使校長辦學活動成為在理想和信念指導下的自覺活動。第三,辦學理念具有動力作用。校長專業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克服內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長期過程,是校長各種素質不斷成長的過程。有沒有強大的內在動力直接決定了校長專業化水平。而是否具有這種內在精神動力,與校長對人生、對教育、對辦學的認識密切相關。我們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辦學理念以其強大的理想力量和信念力量,引導校長在專業化發展道路上不斷前行。第三,辦學理念具有升華作用。辦學理念,是校長教育追求的概括和提升。是自我辦學經驗的概括和提升,是一個從實踐探索到經驗反思,再到理性概括和提升的成長過程。辦學理念的確立,標志著校長的專業成熟。
(二)學校組織發展的內在需要
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組織,與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相區別的最重要屬性就是其文化屬性。校長領導學校發展,重要的就是要不斷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豐富學校的精神文化。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學校教師集體的培養時指出,培養教師集體,高明之處在于讓教師們過著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給他們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讓他們有暇思考教學難題和總結工作經驗,有暇結合工作實際博覽群書,引導他們沿著實踐、讀書、科研相結合的道路不斷前進,使之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做到使個人的探索小溪匯成集體的創造洪流,最終達到用共同的教育信念,把教師團結成一支攻克教育堡壘的堅強隊伍。學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生活在學校中的人的精神的外化,學校的精神文化與生活在其中人的精神文化具有同質性。校長辦學理念對學校精神文化的發展,對教師精神生活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近幾年,筆者對中小學的觀察也表明,校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則教師就有信念,學校精神文化就豐富,學校就發展得比較快速,否則,學校就發展得比較慢。
(三)時代發展的追切需要
現代化是我們的時代主題。現代化在帶來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人們越來越遠離精神生活,越來越遠離崇高,越來越迷戀于物質生活和感官生活,使人們普遍生活在空洞、孤獨與焦慮之中。這雖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引起的,卻是與教育有關的。可以說,物質主義和工具理性的教育,擴大了現代化的局限性。對此,有學者指出,要走出時代困境,教育必須成為精神教育。就是說,教育應當促使人心理的健康發展,應當不斷提升人的道德水準,應當引導人們確定并堅守人的精神信念,應當促進人的精神發展。要開展精神教育,必須確立一些基本信念。有學者將精神教育的基本信念概括為解放兒童、學會生活、追求崇高和完善人格四個方面。缺乏基本信念,教育就不可能成為精神教育,也就不可能發揮出對時代發展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中小學校長的辦學理念。不但影響著校長自身、他所領導的學校的發展,甚至影響著他所處的時代的發展。
三、中小學校長應確立什么樣的辦學理念
(一)創新生活是學校的基本使命
在當前教育中,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普遍重視的是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是,社會發展表明,“知識人”既不利于個體人生幸福,也不利于社會持續發展。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導致學生與生活世界的分離,出現全面的生活危機。有學者將這種危機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完美的、高標準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標,遠離生活世界,理性有余,基礎性不足;二是膨脹的“書本世界”的課程,遠離兒童的生活世界,導致了學生對人生與社會自主思考的忽視;三是偏重“書本世界”或“科學世界”的教學,學生被淹沒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單一的學習方式導致課堂教學缺乏生命的活力;四是教育中學生生活的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狹小,學校不僅沒有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相反成為他們的精神牢籠;五是脫離生活的道德灌輸和說教式的德育,不能把學生培養成道德生活的主體,難以使學生完成人格的自我建構。
面向未來,我們應當超越培養知識人的教育信條,立足生活世界,理解教育。在生活世界中,“教育并不是完成知識和技能上某種確定目標,而是形成精神的運動和發展。”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是為美好生活的教育。生活,是引航教育的遠方之燈,也是停泊教育的永恒之岸。兒童在生活世界之中,教育把生活的歷史經驗和客觀經驗融入到學生的個體精神世界之中,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其境遇揭示出來,促使學生生活于其中的“物理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發生互動,從而使學生作為精神的存在不斷走向新的可能性,不斷在現實生活基礎上建構出新的可能生活。因此,教育應加強課程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構建生活德育,使教育過程成為師生創新生活的過程,使學校成為創新生活的基地。也就是說,教育應當從知識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引導學生以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創造有意義的生活為根本追求。
(二)愛是教育的基本途徑
自由是人之為人的本性。追求人的自由本性,必須努力擺脫限制與奴役,走向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自然等方面的結合。促使這種結合有不同方式。弗羅姆指出,狂歡的方式、遵從的方式、創造的方式等均可以促使結合,但惟有愛才是人類生存問題的根本解答。因為“以狂歡或情欲放縱的形式達到的結合是轉瞬即逝的結合;以從眾和遵循公約的辦法達到的結合是虛偽的結合。”因為愛包含了給予、責任、關心、尊敬、了解等積極的人性因素;愛引導“我”進入存在的深處并形成個體人格;愛建構我和他人與自然的人性化聯系。“深刻的愛存在于從‘生存’到‘生存’的關系中,對于愛者來說,一切‘實存’都變得人化了。一塊風景的靈魂,諸種事物的精神以及每個地方的精神風貌都在自然的愛的目光中呈現出來。”由此,愛,是人性的自我展現,是個體人格的成長動力。愛使“我”既有力量抗拒現實生活中的誘惑、痛苦與困惑,又使我有力量超越現實存在,使自我的成長成為可能。因此,沒有愛的地方就沒有教育。
確立愛的辦學理念,是理解愛、享受愛、創造愛的過程;確立愛的辦學理念,就是相信每一個生命都包含著強大的原始生命力,都足以支持他發展自我的興趣和能力,足以支持他追求幸福;確立愛的辦學理念,就是相信每一個生命的神奇,每個個體都不是人類的樣品或標本,每個人都是獨特性的展現和實例;確立愛的辦學理念,就是無私地、孜孜不倦地為學生創造和給予,使自我和學生都成長為一個可愛的“人”。
(三)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關鍵資源
影響學校發展的因素多種多樣,比如經費、制度、師資、生源等,其中,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關鍵資源。這是中小學校長應確立的共有辦學理念。第一,教師是各類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者。不管是知識教育、品格教育、審美教育還是勞動教育,都離不開教師。教師直接承擔著各類具體的教育活動。正是通過教師的活動,各類教育活動才成為可能。第二,教師具有獨立的教育價值。教師作為各類教育活動的實施者,不但表現各類教育活動的作用,而且不管在哪類教育活動中,教師自身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教育活動總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的,“教育活動存在于師生關系中,它不僅僅是教育發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教育活動,具有教育性。”第三,教師是影響教育意義生成的關鍵因素。所謂教育意義的生成,是指各類教育條件、教育活動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學生所理解、內化,從而促使學生發展特別是精神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雖然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內部變化過程,但并不是孤立、封閉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對各類教育條件、教育活動進行操作,包括改造、解釋等,使其便于學生理解和領會;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內部精神進行改造,比如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相應能力、訓練學生思維與行為習慣等。由此可見,教師是教育意義生成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教育設備設施和教育活動生成教育意義的重要中介因素。
四、中小學校長如何確立自身的辦學理念
(一)不斷豐富自我人生實踐和辦學實踐
辦學理念是在實踐之藤上結出的理性之果。確立辦學理念,應不斷豐富自我人生實踐和辦學實踐。不以實踐為基礎,辦學理念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第一,人生實踐與辦學實踐是辦學理念的重要來源。馬克思指出:“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校長正是在對人生實踐和辦學實踐中各類矛盾、沖突、困惑的思考、抉擇、行動、觀察、體驗中,逐步形成特定辦學理念的。因此,實踐是理念得以成長的土地,具有本體論意義。越是先進的辦學理念。越是反映了特定時代的人生實踐和辦學實踐的實踐成果。第二,確立辦學理念的過程是一個實踐過程。辦學理念不是純粹的主體對客體的認知結果,不是純粹的知識,不是精神世界中自足的產物。辦學理念的確立,是在實踐中認知、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第三,指導辦學實踐是辦學理念的最主要功能。重視辦學理念,不是因為心靈的玄想,不是因為理智的好奇,而是源于實踐的需要。正是對辦學實踐的指導作用顯示出辦學理念的現實意義。因此,辦學理念源于實踐、為了實踐,實踐對辦學理念具有本體論意義。
辦學理念是人生實踐和辦學實踐的抽象,從實踐到辦學理念,期間包含著曲折而漫長的體驗和思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反思是一個重要環節。反思不但有利于經驗的系統化,更為關鍵的是反思有助于深化校長對實踐的理解,從而有助于經驗的教育意義的生成。
(二)自覺確立高遠的人生信念
辦學理念是校長信念系統的一部分,辦學理念的確立,離不開人生信念的指導。首先,這是由人生信念的先在性決定的。校長,只是個體發展到一定階段承擔的社會角色。因而,在時間序列上,人生信念的形成先于辦學理念,是構建辦學理念的價值基礎。其次,這是曲人生信念的基礎性決定的。確立辦學理念的過程,是校長人生實踐的一部分,以校長的人生信念為基礎。校長正是依據自身對人生的理解來追求其教育理想和學校發展理想的。可以說,有什么樣的人生信念就會有什么樣的辦學理念,人生信念與辦學理念之間往往有某種內在一致性。因此,確立先進的辦學理念,應當自覺地以高遠的人生信念為指導。
(三)大力提升教育理論素養
辦學理念是高級理性的存在方式,其形成離不開理論思維的參與和理論的價值論證。教育理論為辦學經驗上升為辦學理念提供有力的思維工具和不可或缺的價值支持。首先,這有其認識論依據。教育理論是關于教育的系統化的理性思考結果,不但包含著特定的教育價值,也包含著某種理性化的思維方式。以一定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不但能夠為辦學經驗提升到辦學理念提供教育價值支持,同樣能夠提供特定的理論思維方式的支持。而缺乏相應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思維方式基礎,辦學經驗也只能以一種具體的、感性的、分散的形態存在,而不可能升華為抽象的、概念性的、系統的理念體系。其次,這有教育實踐依據。在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到,凡有先進辦學理念的,比如陶行知、晏陽初、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都有系統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同樣也有許多校長,雖然有豐富的辦學經驗和實踐,但因為理論素養不夠,結果總停留在經驗層面而不能升華出先進的辦學理念。這從正反兩方面反映了教育理論對辦學理念的助推或提升作用。
教育理論的助推或提升作用,要求校長重視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當然,理論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學習理論的過程,并不是單一的對教育理論的接受過程,同樣是一個發現、選擇、創新的過程。唯有創造性的理論學習,才能真正發揮出理論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