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校管理要求學校管理者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理論,對學校全面實施科學管理,改變過去靜態的、見物不見人的管理,努力尋求一條具有時代特點,符合學校實際的發展新思路,提高學校管理的效能。根據現代管理學原理,我認為應該將傳統的學校管理轉向校本管理、人本管理和民主管理。
校本管理
以學校發展為本是現代學校管理的內在要求。學校是教育改革的基點,改革教育必須通過改革學校來實現。因此,將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學校。建立與現代學校制度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學校管理運行機制,是實現學校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和緊迫任務,也是深化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以學校發展為本的實質是“為了學校”。任何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其目的都在于促進學校的發展。現代學校管理強調以學校發展為本,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要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本。體現在教育行政和學校管理上,就是要以學校的發展為本。學校發展的主體力量是校長和教師,現代學校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校長與教師的自然、社會和精神需求,提升校長和教師的品質,挖掘校長和教師的潛能,發展校長和教師的個性,促進校長和教師的全面自主發展,最終實現學校管理和整個學校教育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以學校發展為本的基本內涵,是學校自主辦學的回歸。現代學校管理理論認為,辦學自主權回歸學校,讓學校自主辦學,是實現現代學校管理的一個基本途徑。同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深入實踐也表明,沒有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下移,沒有學校辦學的自主性、主動性,就無法有效保障學校教育更符合實際的內在需要,學校管理的科學性就會打折扣。
人本管理
變“壓抑的環境”為“互相尊重的環境”。現在不少學校的管理,是一種“目中有物無人”的管理,管理者就是“警察”或“監工”。這樣,教師常常感到心理受挫,工作壓力大,從而產生種種不良的心理體驗。管理者要善于營造一個互相平等、團結和諧的工作氛圍,營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環境。學會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尊重教師的需要。這樣,教師才能夠懷著一種快樂的心情為學校工作,從上而下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實現學校的自動化管理。
變“剛性的制度管理”為“以師為本的彈性管理”。實踐證明,剛性的制度管理只能解決“不可這樣做”,而不能解決“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這種管理在目的、過程、內容、方法等方面都暴露出許多局限性。這種管理顯然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管理者要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生得到完善發展。讓教師在學校事務中體現出主人翁的地位,主動積極地參與學校的管理,激發其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提高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工作效率;由于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增強認同感,使全體教職工對學校的管理更具有信任感和歸屬感,使學校與教職工形成一個整體,榮辱與共。
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傳統學校管理是注意結果的,主要表現在看學校考取了多少個學生,有多少個學生在競賽中取得了名次等。這種管理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過程管理”。現代學校管理只有把結果與過程相統一起來,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民主管理
當前,在學校管理當中,主體還比較窄,主要是局限于校長和領導班子,學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長來決定。這就可能造成學校的決策失誤。現在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怎樣讓學校建立在信息廣泛收集和管理之上,這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建設擴大學校的管理主體,一是要把教師作為一個新的管理主體加入進來;二是要把學生作為管理主體放進來;同時也要把家長和社區作為管理主體放進來,形成一個多元主體管理學校的氛圍。
學校民主管理是學校成員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在相互合作、公平競爭的基礎上處理他們的社會關系,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規章制度的方法強行規定下來。
學校民主管理體現個人民主與尊嚴的道德問題。民主它還是一種道德,民主管理可以通過互相尊重、互相容忍、總結經驗,來解決個人尊嚴與價值培養個性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