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管理是學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教學是學校的中心任務,而教學又離不開管理。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不斷發展,現在不少中小學校的管理者已不滿足于實現有效的管理,而是要追求高效的管理。筆者根據學校實際,在實現學校高效管理方面,嘗試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加強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建設
完善、規范的管理制度是制度本身高效實施的前提條件。一個學校的正常發展,離不開規范的管理制度。學校作為一個師生發展的共同體,如果管理制度缺乏規范性、完備性和嚴肅性,教學就可能是一盤散沙,僅有的一些制度也可能只是流于一種形式,不可能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因此,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必須要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了解教育教學涉及的諸多方面以及影響教育教學的各種因素,并且在廣泛征求師生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規范的制度,使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和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這樣才有可能使學校管理制度高效實施。
二、注意對管理制度本身的管理,堅持與時俱進
管理制度要高效實施,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要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當今的社會形勢日新月異,學校的教育教學也必然會出現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不僅要制定和運用制度對師生個人進行管理,而且還要對管理制度本身進行管理。不可否認,任何一項制度制定出來,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但是如果學校的教育教學出現了新情況,提出了新問題,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適合新的教育教學要求了,這時仍維持原有的規章制度,而不對原有的制度進行有效的管理(修改、補充或廢除),則這樣的管理制度只會對現有的教育教學產生負面影響,結果有效也談不上了,當然更不用談高效了。
三、學校的管理者要堅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表率作用
管理制度是學校的管理者制定出來的,有不少制度是要求學校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當然也包括管理者本人。如果管理者把管理制度制定出來后,就凌駕于管理制度之上,不去積極遵守,甚至違反管理制度,則管理制度的實施不可能是高效的。即使被管理者迫于某種壓力而勉強認同或表面上遵守,但他們內心里也可能是反對,甚至是抵觸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因此,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必須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管理理念,努力帶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這樣才能把管理制度真正落實下去。
四、堅持“以師生的發展為本”,把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結合起來
目前我國不少中小學校已經或正在建立起較完備、較規范的管理制度。但完備、規范的管理,并不意味著一定是高效的管理。學校管理的核心和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要使管理高效,就必須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學習的積極性,而前提是必須從師生作為教學主體的需求出發,以師生的發展為本,讓廣大師生主動地參與管理、接受管理、自我管理,提高管理的執行力。管理者要善于跳出“制度”來管理、落實制度,不要總是用制度去壓人,去指令人,去約束人,要把學校的“硬”管理(制度管理)和“軟”管理(人文管理)結合起來。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尊重師生、理解師生、關心師生、服務師生,使師生從內心里理解和認同管理制度,自覺地遵守和執行管理制度。高效的管理,應該是在制度化的科學管理基礎上不斷強化以人為本的人文管理,這是現代教育教學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從校本實際出發,研究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適應性
向“名校”學習、到“名校”考察、去“名校”取經成了近年來不少中小學校成功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學習、借鑒名校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管理方法,使用名校的一些科學的管理措施,這是值得提倡的,也不失為一些相對落后的學校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但問題是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學校的管理者看來,“名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方法似乎成了學校發展的“靈丹妙藥”,今天把這個省、市“名校”的管理制度拿來,明天又把那個省、市“名校”的管理經驗搬來,結果到頭來在管理制度上沒有自己的一點特色,高效的管理根本不可能實現。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學習和借鑒一些外地、外校的管理經驗,必須要從本校的實際出發,把別人的經驗和做法與本校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絕不能照搬照抄。各校有各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學校管理制度一定要注意它的可行性和適應性,盡可能地依據本校的實際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否則再好的愿望也可能落空。
總之,管理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我們學校的管理者只有在管理中不斷創新,不斷探索,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才能使學校的管理制度真正得到高效的實施和高效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