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成敗,系于教師。此次新課程實驗,不僅僅是驗證課程標準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鍛造一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師隊伍。一個教師只有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在新課程實踐中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的改革。那么教師如何成為具有自我改進意識與自我提高能力的專業人員?
專家認為,當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學與行動研究。而“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思、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性質。“行動研究”,是立足于教學的研究,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研究,其特點可概括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育教學,為了教育教學”的研究,這種研究是從問題出發,從教師的需要出發,這種研究并非在教學之外另外抽出時間做研究,而是留心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設法解決,解決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過程。可見,教師的“反思教學”還是“行動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把它稱之為是當前新課程實施中構建校本研究制度的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因此,在當前的新課程推進的過程中,關注和加強教師的“自我反思”或“反思教學”尤為顯得重要。因為“教學反思”最易喚起與激發,問題的直接性最強。而進行教學后反思的總結提煉,是教師個體有效進行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捷的訓練方式。所以,我們在區域的實踐中,以抓“教學后反思”的總結提煉為切人點,來引導和推動中小學校的干部教師進行全方位的“自我反思”(教學前、中、后三個階段反思)。
一、“教學后反思”總結與提煉中表現出的偏差
第一,把“教學后反思”普遍等同于一般的教學研究論文。
第二,“反思”不是“自我反思”,是反思別人的(專家、領導、同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反思”,不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結果的審視和分析。
第三,“反思”過于簡單、膚淺,是一種“假反思”,不是表現在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學現象進行反思,善于從中發現問題,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形成理性認識。臨床表現為“無病呻吟”、“小題大做”、“大題小做”和“揀芝麻丟西瓜”。
第四,敘述的文字過多或過少。“過多”就是短話長說,“過少”就是“長話短說”,而不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二、“教學后反思”總結提煉中需要把握的基本要點。
第一,反思時限是“教學后”,在時段上要區別于“教學前”的前瞻性反思和“教學中”的即時性反思。
第二,反思內容是教師個體在課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的理性分析等。
第三,反思的起點和立足點是課堂事實。是建立在自己知曉自己教學行為的基礎上,因此要有一定的事實描述,不能陡然進入。"事實是客觀、真實的,不應是臆造、塑造和推斷的。
第四,反思方式是基于“事實”的個體“內省”和“回顧”,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個人思考內省的過程敘述與分析。
第五,反思凸顯點要突出“五記”。即記教學成功之舉,記教學敗筆之處,記教學機智,記學生見解,記再教設計亦即教學再設計(是指向教學的重建)。
第六,反思的文風要樸實,要有感而發:反思文字(數量)要精煉,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們在實踐中根據經驗覺得敘述文字以1000~2000字為宜)
第七,要在具體的培訓和指導中提供反思的參考和借鑒的樣例。
教師的“自我反思”(反思教學)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后反思”是教師進行這種“自我反思”的重要組成。我們覺得對中小學干部教師“教學后反思”總結提煉的引導、指導、訓練,就是學會反思,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推進新課程的繼續深入實施,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只是做了初步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