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學作為國家基礎教育的關鍵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擔負著提升國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質的重任。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又與其中學階段的校園文化有著直接關系,誠如戰國思想家墨子所言:“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如此看來,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關系青少年本身的終身發展,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以,應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中學校園文化建設。
一、中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功能
中學校園文化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校園內,經長期歷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以校內師生為主體創造并共享的校園精神環境與文化氛圍。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層面。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的教學教研設施、工作、學習、生活場所和校園環境;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它包括學校的歷史傳統、人文精神和辦學風格;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教學、教研、校風、學風、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1]。狹義的校園文化僅指中學校園內的精神財富,即校園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以及校園的思想、藝術、道德和管理制度。本文中的“中學校園文化”是廣義的。中學校園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一)行為導向功能
教育心理學認為,青少年學生處于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時期,思想活躍,極易接受新鮮事物,極易被環境影響,思想觀點、政治態度、道德觀念均會產生極大的不穩定性和模糊性。中學校園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以及所構成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產生很大的影響,它是一種客觀的實際的環境力量,起著規范人的思想和制約人的行為的作用。所以,校園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旦內化成學生的思想意識,就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導向力量。
(二)調適緩解功能
1.心理調適。青少年學生在處在“心理斷乳”的成長期,他們在接觸社會、體驗人生的過程中難免產生不適應乃至困惑,容易發生與社會和內心世界相沖突的事情。中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現象。在校園這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校園文化經過選擇和提煉,可以作用于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從而能緩解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和沖突,調整培養學生的心理品格。
2.行為調適。中學生精力充沛,好沖動,接受力強,追求新奇和刺激,但自制力較弱。校園文化的行業調適緩解功能是指將違背常規的不正當的行為表現的宣泄形式轉移到正當的健康的活動形式上來,通常采用的文藝體育活動、探險活動、競賽活動等形式來滿足學生的躁動性、冒險性和激烈性的活動需求,提供正當釋放能量的機會與途徑。
(三)揚棄選擇功能
中學校園文化具有揚棄選擇功能,具體表現在精神文化方面。因為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歷史積淀的精華、是全體校園人的思想、行業和價值取向的共識,它一旦在校園中確定,必然會對社會異質文化有較強烈排斥作用。在一個活動豐富多彩,充滿風范正氣的校園里,消極文化、歪風邪氣的市場就會萎縮;在一個正氣弘揚、治學規范的校園里,學習舞弊、不思進取的行為就會得到遏制。
(四)規范約束功能
優秀的校園制度文化對學生能產生巨大的規范約束作用。這種約束作用表現為“硬”約束和“軟”約束兩種形態[2]。“硬”約束功能主要是通過既定的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硬性強制學生的行為。如加強學生對《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學習貫徹和養成教育并檢查其執行情況,所有這些都能對中學生產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約束,從而規范他們的思想品質和言行。“軟”約束功能主要是通過創設良好的精神氛圍,建設和諧優美的物質環境,開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課程等,可對學生跨時空地、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和教育作用,軟性強制校園人的行為使他們受到啟發和感染,產生一種完善自我的內驅力,進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等。
二、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日漸顯出它應有的重要地位。許多中學在強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活動場所的同時,積極開展了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但是,還應看到,目前中學校園文化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應試教育以升學為目標,圍繞應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質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它以培養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為學生學會做人、求知、生活、健體、審美打下扎實的基礎。目前盡管素質教育的先進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依然頑強,在無形中左右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突出體現在:一是部分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很多學校,升學率這個“緊箍咒”由顯性潛入隱性,文化成為學校的裝潢,成了“作秀文化”、“花瓶文化”。二是有的教師沒有正確的教育觀。有的教師認為,教學本身就是傳播知識文化、平時能教出好成績就是功勞;中考、高考升學率高就是貢獻。至于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意識則考慮得不多或免談。如果一個教師沒有正確的教育觀,那么他在教學法工作中是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素質也不會得到極大地提高。
(二)注重硬件建設,忽視管理利用
近年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教育的投入也不斷增加,再加上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硬件建設水平普遍得到極大提升。特別是一些城區中學,在學校硬件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起了高檔的電腦房、多媒體教室、圖書館、閱覽室、語音室等。但這些教學資源在實際使用中的效果與當初的設計藍圖相差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設備華而不實,管理制度不切實際;有的中學師資力量有限、課程體系不健全;有的中學圖書館藏書很多,學校也非常支持師生讀書,也經常開展“校園讀書節活動”,但是,由于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時間處于飽和狀態,圖書館的圖書幾乎成為一種擺設。有價值的資本被丟棄在遺忘的角落,這是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注重活動形式,忽視內容和過程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一種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動態表現。形式各異的校園文化活動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模擬社會化,讓學生鍛煉自己參與社會實踐的方式;二是給學生留下記憶故事,往往一些莊重的儀式更能打動人心,活化生命,并且提高效率。但是很多時候,一些學校活動一味追求大場面,或者停留在成立了一些社團,組織了一些會議,開展了一些活動的層面,忽視了內容的豐富和過程的豐盈,效果并不理想。
(四)注重學校整體統一,忽視班級文化特色
從文化生態學的意義上看,班級是一個由教師和許多有著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社區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氣質的學生結合而成的文化生態組織。教室是班級授課和學生自學的場所。學生在校期間75%的時間是在教室度過的,教室構成了一個“文化生態圈”,這個生態圈中的“文化生態”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師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效果。校園文化建設當然離不開班級文化建設和班級特色的創建。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學校對教室的布置要求基本一致,每個班都是統一的校訓,前后兩塊大黑板,每月全校統一主題,每班出一期板報,其實各班內容大同小異,但要花不少人力精力。班主任、學生的一些創意,如學科學習方法介紹,好人好事表揚等經常會因為評比而委曲求全。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為了管理、評比的方便,忽視了各班學生的創造力。
三、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是著眼于實體與活動,勤于建設多方位的對校園人進行全面素質培養的一項系統工程。筆者認為,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是以校園文化載體,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種有利契機,特別是重大的節日紀念日開展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課堂渠道及班會、團隊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設置報刊欄的形式,培養學生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二是重視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要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開展舞蹈、合唱、禮儀、體操、技能等活動。在活動中,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效果。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政治、道德品質、身體心理、文化知識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充分挖掘和發揮他們的天賦,促進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三是教師要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盡快地從應試教育的樊籠里跳出來。不要留戀走熟的舊路,要有勇敢的拓荒精神,要接受新的觀點,并積極探索、實踐,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開拓進取,銳意創新,教書育人。
(二)注重校園文化研究,全面推進教育改革
加強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推進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好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加強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力量。廣大中學教師是開展校園文化研究的主體和骨干力量,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投身到校園文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中來。二是加強學習交流。教育部門可以通過組織召開中學校園文化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和聘請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也可以創辦有關刊物的形式,探討中學校園文化理論和實踐問題。三是建校史館。校史館既是學校的編年史,以陳列的形式展示學校發展歷史、辦學過程和不同時代學校面貌,也是學校傳統與學校文化集中表現的舞臺,即以一定的平臺和形式,將學校的優良傳統與優秀文化精粹充分展示。通過校史館的展出,讓學生在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學校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三)加強校內建筑群設計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校內建筑群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養的無形而巨大的推動力量。因此,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精心規劃和創建。一是校園標志建筑的文化設計。校園標志性建筑是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園建筑布局的靈魂和統領性建筑。首先要確定學校已有的標志性建筑中哪些屬于重點標志性建筑并加以保護,同時進行新的規劃,如附加雕塑,改善綠化。對新修的標志性建筑,要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并進行精心論證,充分展示其文化內涵,使新建標志性建筑體現意識形態與學術特征的結合,體現現代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二是學習區、活動區文化氛圍的營造。學習區文化氛圍的營造要體現嚴謹治學、奮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題。無論是教室、閱覽室、實驗室、室外閱讀場所以及圖書館,都要在“整”、“潔”、“靜”、“雅’四個字上下功夫。在主要的藝術和體育場館,要塑造以藝術、體育為主題的雕像、標語等。
(四)建立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結合的“綠色”管理體系
學校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學校制度文化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現代學校管理的核心包括兩個要點:一是看在某種管理制度下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一是看一個人在這種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嚴,有價值。這兩點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充分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這個角度審視,學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師生為前提,應淡化“管”念,強化“理”念,歸根到底,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為了控制人,而是為了解放人,讓人體驗更多的成功和快樂。
(五)創建班級特色文化,營造人格培養的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當然離不開班級文化建設和班級特色的創建。班級文化和特色,深刻地影響著師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知識技能和行為習慣,發揮著教育、導向、激勵的綜合功能,產生了整體育人的最佳效應。創建班級特色文化應立足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總體目標,在全面執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基礎上,結合班情,選擇道德觀念、心理素質的某一側面作為突破口,規定目標,分層遞進,深化細化教育要求。如有的班級以堅持清晨長跑為突破口,培養學生具有堅強的毅力、抗御挫折的心理素質;有的班級抓住“勤”字生發開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要求;有的班級提出“中學生應該具有怎樣的風度”,全方位設計塑造自己的形象;有的班級感悟到“人生最大的長進就是自覺”,提出自覺、自律。各個班級的切入點不同,抓的重點不一樣,表層的目標也有差異,其實殊途同歸,都是在“內化”上下功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班級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強大的無形力量,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展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和制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華.淺議校園文化與社區文化的互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2]汪宏林.論中學校園建設的素質教育功能[J].遼寧教育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