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觀念
首先,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上看,目前最大的誤區在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為現在學生心理不健康,所以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艾里克森的觀點,不僅是青少年階段,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危機”和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這些“危機”得到順利解決,就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如果沒有解決這些“危機”或沒有完成該階段的發展任務,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會出現遲滯或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幫助他們適應社會并為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從工作內容上看,班主任工作不僅是建設、管理和培養優秀班集體,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班集體活動,滲透以德育為主導,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以智育為主干,以體育和美育為雙翼的教育。
最后,從角色定位上看,班主任不僅是班級里的教育者、領導者、管理者,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更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心理保健醫生”以及行動的示范者和榜樣。
(二)知識經驗
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是班主任科學、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學習系統的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班主任一方面可以更系統、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能提供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使班主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還為以后的教育科研和自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時,具有豐富的班、團隊活動和班級管理經驗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和長處,但班主任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經驗”的層次上,必須通過學習新的知識和反思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心理素質
首先,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難免也會出現問題。我們在呼吁社會對教師多一些理解和多一份關愛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教師自身的修養和自我調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自我調節,改善心理環境,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班主任堅定的職業理想或職業信念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職業理想或職業信念的核心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愛,即“師魂”。如果教師沒有對教育事業和對自己學生的愛,只能稱其為“孩子王”、“教書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更談不上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班主任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動力。一名優秀教師要有對教育事業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積極性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即“師德”。有了這些,才能矢志不移,克服困難,完成所肩負的教育使命。
最后,班主任的人格特征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除了要具備上述基本條件以外,還應具備適合自己職業的獨特的人格特征。比如;熱忱關懷、真誠坦率、胸懷寬闊、作風民主、客觀公正、自信自強、耐心自制、堅韌果斷、熱愛教育事業,具有成就取向的人格和人際取向的人格以及魅力和組織才能等。除此之外,班主任還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和正確的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