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管理,因為在新的形式下學生面臨著壓力大、誘惑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在學習生活和身心的健康發展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樣給管理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學生管理 管理藝術方法
一、制度管理法及其運用藝術
制度管理是廣義的“法治”,對學生的制度管理是指運用法律、法規、政策、地方性的或學校以及班級的各種規章制度進行理性的管理。它的對立面是“人治”。對學生實施制度管理,可以使管理行為有章可循,避免主觀隨意性、盲目性和動蕩性。以“法”管理是當前各種管理中所積極倡導的理念和方法。我國一貫注重“人治”,在學生的管理中也是如此,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和迷惘。
1.向學生宣講有關法律、法規、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
使他們明確應該做什么,不應做什么,學校和教師為什么這樣要求他們而不那樣要求他們,進而增強學生的自覺性以及對教師管理的積極配合。
至于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需要學校和班級自己制定出來。制定校規和班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符合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況;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制定。
2.要嚴格執行制度,且一視同仁
有了“法”,若不執行或執行不公,還屬于“人治”,因此,對于制度必須嚴格執行。所謂嚴格就是賞罰分明,對執行者表揚,對違反者批評處罰,決不姑息。不能虎頭蛇尾,只要求,不檢查。同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克服感情因素。
二、目標管理法及其運用藝術
所謂目標管理法是以目標為中心進行管理的方法。它有三個環節:確定目標,實現目標,評價目標。
1.確定目標
學生管理中的目標是指學生在一定時期內預期發生的變化。確定目標時應注意以下要求:首先,目標既全面又有重點。因此,管理目標必須反映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的要求。同時,由于學生發展與班級工作的不平衡,總會出現薄弱環節。管理目標在全面的基礎上,要有重點。其次,目標應形成體系。目標應有長、中、短和高、中、低之分,這樣,既確保了目標的前瞻性、方向性,又保證了目標的可行性和現實性。再次,目標內容一定是學生的身心變化,而不應是學?;蚪處煹墓ぷ魅蝿?。如管理目標不應表述為“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而應表述為“學生形成了愛國主義品質”。第四,目標應具體明確,不能過于籠統或含糊其辭。目標明確具體才有可操作性,目標是否達成也才能測量出來。第五,目標應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目標應在民主討論、大多數學生贊同的基礎上確定下來,這樣的目標才能成為學生行動的指向和動力。
2.實現目標
首先,教師要按照人盡其才、各盡其責的原則分配任務,使每個學生從不同層面和不同方位,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其次,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幫助職責不同的學生完成任務;再次,教師要做好協調工作,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心協力,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第四,由教師和學生組成實現目標的領導小組,負責統一領導和指揮。
3.評價目標
目標期限到了以后,要考評目標是否實現,檢驗實現的程度。要進行必要的測量,取得數據,做出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時要客觀地肯定成績,找出差距;經過反思,從成績中總結出經驗,從差距中找到原因,并制定出改進措施;必要時也可調整目標,使其更切實可行。
三、全面管理法及其運用藝術
1.管理主體的多元化
從大的方面來講,管理學生的主體有學校、家庭和社區;從校內來講,有班主任教師、科任教師、學校領導、后勤人員、學生自身。傳統的理念和做法是管理主體的單一化。管理主體的單一化,造成管理中的許多“真空”,脫離學校、不在教師視線之內的時空,都成了管理中的真空,在真空中,學生像逃出牢籠的小鳥,行無所忌。特別是忽視學生本身的管理主體的作用,形成了嚴重的“奴化”思想和行為。因此,必須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在校內和校外都形成管理網絡。
2.管理對象的全體化
全體學生都是管理的對象,不能把管理對象定位在優等生或后進生上。有的學校因某些學生品行上的屢教不改,而把他們視作朽木,放棄對他們的管理。這是極端錯誤和有害的。因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面向所有學生的,而且,學生可塑性很強,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對他們棄之不管,一方面不能全面實現培養目標,另一方面也會使他們有不良的定型,危害一生的發展。
3.管理目標的全面化
培養目標的全面性決定了管理目標的全面性。學校只關注學習目標,會造成學生片面發展。
4.管理過程的完整化
整個管理過程可分為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只有都重視起來,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系統。
四、說服管理法及其運用藝術
說服管理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提高學生對各項管理措施的認識,進而培養和增強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的方法。管理的目標是學生某種素質的形成,而某種素質的形成最重要的標志是習慣的養成,習慣是在自我教育中養成的,自我教育的基礎是認識的提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說服管理法是管理學生的基本方法。
說服管理法的藝術要求有:講的道理要符合科學原理,才能說服學生,使他們信服。在內容上,說理要有科學性;在方式上,說理要力求生動有趣,使學生喜聞樂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樣的道理在不同時刻會有不同的效果。下列幾種情況,是說服的最佳時機。第一,學生因無知而犯錯誤時,說理效果好;若因意志不堅定而做錯事,說理無效。第二,情感相容時,說理效果好;情感對立時,說理無效。第三,面對新情況時。新的環境,有些新的要求,需要首先說明,使學生有章可循。老環境中的規則,學生早已知曉,無需講理。第四,學生面對多元價值取向而迷惑無所適從時,教師的說理可以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
說理過程中,若能伴隨豐富生動的情感表現,則能增強說理的感染力和可信度,收到良好的效果。說理要具體,切忌大而空,也不能模糊不清。因為過于抽象的說理,學生難以理解,也不知道如何操作,說理必然無效。再者,說理時,不能打官腔、唱高調,要真誠實在,推心置腹,才能縮小師生心理距離,道理才能進入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陳孝彬.教育管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林森陳賀.現代中小學管理教程.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3]閻德明.現代學校管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