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學校管理;知識管理;規章制度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引入到學校,必然引起學校管理過程中一系列管理運作的變化。學校實行知識管理,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以保證學校知識管理的真正實施,本文著重從這一側面論述了相關問題。
學校知識管理是指在充分肯定知識對學校發展價值的基礎上,創造一種讓每位教職員工進行學習、交流和共享知識的環境。使學校內部和外部相關的知識信息成為個人知識。并鼓勵和支持教職員工將知識應用到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去。運用集體智慧提高學校應變和創新能力的管理過程。學校知識管理,通常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學校顯性知識管理包括對學校運作過程中已經編碼化的知識所進行的識別、存儲、傳播和共享。另一種是對“隱性知識”的管理。隱性知識管理則主要涉及人力資源管理,強調的是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知識資源共享,解決的主要是隱性知識的極大浪費和知識的人際隔閡問題。
在學校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學校內部的知識是分散的,學校要對其全部的知識進行組織和管理,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學校建立和制定一些統一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學校的知識管理活動,使學校內部的知識有序流動。
一、設立專門的知識管理部門
知識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方式,學校應設有專職的知識管理部門,明確其職責范圍及與其它學校部門的關系。在學校其它部門的配合下,專職學習主管或知識主管部門負責收集對學校發展有用的相關信息和知識,對知識進行有效的分類,并監督知識的學習和使用,具體實施知識管理。提高知識的利用率。學校應設立一個知識管理系統的工作班子,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設施,在學校校園網上設立相應欄目,如人力資源管理、科研論文發表管理及各種通知文件等。為每個教師設立一定的空間,讓教師把自己的情況及時發到學校校園網上,并做到定期和及時更新。并做好與學校知識庫的鏈接,使教職員工能及時找到所需用的信息和知識。
二、建立適應知識管理的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指由學校教職員工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對外具有個性的精神和物質共同體,如教育和管理觀念、歷史傳統、行為規范、人際關系、風俗習慣、教育環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體現出來的學校校風和學校精神。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和學校制度文化。學校實行知識管理,學校就要創造有利于每位教職員工創造力發揮的文化氛圍,激發教職員工創意是學校知識管理的首要任務?!捌髽I文化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知識管理影響因素”,學校亦是如此,要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促進學校文化對知識管理適應上。即創造一種學校文化。支持學校知識的學習、創新和共享。
學校實行知識管理,必須創立以知識為中心的學校文化,它是由學校成員所共享的信念和知識構成的系統。主要包括面向知識經濟的學校精神,崇尚知識創新的學校形象,良好的教職員工職業道德,學校榮譽感和團隊意識。學校只有依靠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學校發展目標。即共同的學校文化。才能保持學?;盍σ约翱焖龠m應變化的能力。實行知識管理只有建立在學校文化的基礎上。才能運用集體的知識和智慧實現創新。學校文化是構造知識型組織、學習型組織的關鍵,也可以說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知識管理的基礎。一方面,學校要為教職員工的發展創造機會,激勵教職員工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自身價值,實現事業追求;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樹立團隊導向、鼓勵協作,良好的團隊協作文化能為知識交流和共享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學校文化氛圍。學校文化決定知識管理的成敗,如教職員工對知識學習、交流和分享抱著開放的心態。那么學校知識管理便可以順利實行;否則。學校將很難實行知識管理。
三、發揮檔案管理在學校顯性知識管理中的作用
“檔案室是傳統型知識管理部門”,學校檔案室作為檔案資料的收集、加工與管理部門,實際上也成為人類知識及知識活動的管理部門。從學校管理的現實和知識管理的內涵和范圍來分析,現在的學校檔案管理僅局限于顯性知識管理的固化管理。即特定知識庫的管理,其服務方式主要局限于檔案文獻管理范疇,包括借閱與展示、復制與檢索服務。情報與證明服務等幾種類型。在學校知識管理體制下,學校檔案部門應跨越檔案文獻管理的載體與形式局限,真正介入到知識交流和知識應用活動中去。
學校應對檔案實行開放式管理,尤其是與學校業務直接相關的檔案資料。像上級文件、學校內部規章制度等,應存放有序,便于查找。如果把它們作為文件資料“沉睡”在檔案室的檔案柜里,甚至存放得雜亂無章,導致查閱和學習困難,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職員工使用它們的積極性。學校還要建立檔案定期更新制度,要求檔案管理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內重新核查已經存檔的文件。檢查是否有過時的內容或檔案內容是否相互沖突,并且不斷的進行補充和修改,以確保檔案文件的精煉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檔案存儲的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電子形式,關鍵是要有系統性和便于查找。
四、建立良好的知識管理激勵機制
激勵是學校管理的核心。知識管理要求學校管理應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體和實施知識管理的關鍵,研究和探討學校知識管理中的激勵問題,對提高學校管理質量、挖掘學校內部潛力、發揮教職員工學習和應用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外心理學家對如何激發人的潛能提出了很形象的三種方式:一是前面有塊大金子,誰跑得快就可以得到它;二是后面有老虎追,誰跑得最慢就要被吃掉;三是誰跑得快樂就會受到大眾矚目,被奉為英雄。這三種方式就是利益驅動、制度制約、精神激勵,都可用于知識管理,但用第三種方式最佳、最有效。
學校實行知識管理,對教職員工進行激勵的方法主要有:
(1)物質激勵,滿足教師的物質需要。在當今條件下。由于中小學學校教師自身價值觀與社會地位存在著強烈反差,教師的觀念正處于轉變之中。教師從淡薄名利開始轉向對物質待遇的追求,從崇尚精神向講究實惠轉變,調動教師積極性。物質激勵是不可忽視的動力。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不考慮教師的物質利益是不現實的,教師的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話,教師是不可能安心工作的。
(2)對學校教職員工進行精神激勵。學校知識管理中的一個根本就是要解決人的問題,解決如何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問題。同步激勵理論認為,只有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有機、綜合、同步地實施時,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勵效果,即:激勵力量=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對于從事知識傳授工作的中小學教師來講,尊重他們的政治地位,表彰他們的科研實績,激發他們的獻身精神,滿足他們的成就感,實現他們的自身價值等,精神激勵對他們來說具有更大作用。
(3)實行競爭激勵,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競爭機制。教師的價值觀念從根本上說是來自社會的。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競爭觀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教師之間,很多教師希望通過競爭發揮自己的潛能,體現自我的價值,這是競爭成為有效激勵手段的前提條件。競爭能給教師帶來活力,競爭通過體現差異來調節教師的積極性,以形成自我約束的機制。從中小學校的實際來看。必須通過公平競爭,實現多勞多得,獎勤罰懶,也使某些難以勝任教師工作的人產生危機感。根據學校特點,制定出即符合市場經濟,又符合教育特殊規律的競爭規則。使競爭成為激勵教師的一種有效手段。
(4)關懷激勵,加強與教師的情感交流。關懷激勵是指學校領導者從情感人手。通過對教師的信任、尊重與關懷,滿足教師的自尊需要,以調動和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首先學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師,使教師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進而發現自己的新價值。其次,學校管理者要營建一個比較適合人生活尊嚴的校園環境。使校園成為一個人們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園。從而使教師在自尊的需要和社交的需要都獲得滿足的工作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知識培訓激勵。知識培訓激勵就是對那些取得了較大知識成果。對物質利益的刺激不太敏感,但對進一步深造非常重視的教職員工。可采用知識培訓的方法來激勵。這些教職員工在深造之后更容易出知識成果,從而形成一個知識成果的良性循環??蛇x擇的培訓方式很多,如專門培訓教育機構的培訓、委托培養、在職研究生。同時將培訓激勵和職務設計結合起來,不僅僅有技術培訓還應有管理培訓,滿足不同職務發展的需要。
知識管理下的學校教師激勵問題,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采取切實可行的激勵措施,使各種激勵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最佳激勵,真正調動教師員工的知識學習、交流的積極性。
五、確定顯性知識的存儲方位,繪制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知識地圖
知識地圖是學校組織內外所有與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運作有關的數據、文檔、系統等組成的內容和關系統一圖。為了加強學校顯性知識的管理,校長和各級干部應該學會制作一張知識地圖。提高學校顯性知識管理水平。必須從確認學校顯性知識的存儲方位開始。所謂存儲方位,指的是保存著顯性知識的地點。在以往,我們認為顯性知識主要存儲在圖書館、數據庫網絡、檔案室等,屬于顯性知識的載體包括學校中的各種出版物、資料檔案、編著的教材教案輔導材料等。近年來,顯性知識的載體還增加了具有某種知識的人。比如,曾經發表過專題講座的某位教師、曾經編著過某些文本的職工、曾經在管理上提出過很多新點子的管理者等,這都是顯性知識的存儲地點。
推行知識管理一定要符合學校實際,一方面要考慮學校本身的知識含量。確定知識管理推行的程度和范圍;另一方面推行知識管理又需要與形成的學校文化相配合,以求得到良好的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實行知識管理。還要與學校發展規劃、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相結合。通過知識管理,明確知識的價值,掌握學術動態,找準課題,將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團結帶動一大批教師協作攻關,共同提高。通過知識管理。有利于促進教師改變和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和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同時也更充分地能發揮優秀教師的傳、帶作用。換個角度說,通過教師隊伍建設,配備好師資力量,就能更好地整理和存儲各類顯性知識,并促使存儲在教師頭腦及經驗中的隱性知識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