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上幼兒班、上小學開始就幻想著將來要上大學,要做一名工程師,做一名醫生,要做一名科學家。然而,誰能知道?是十幾年的基礎教育、是教師“磨煉”和“分化”了孩子們,使他們再也不愿意學習,甚至走向道德滑坡的境地。我目睹著多少考上大學、甚至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在高考結束的那一刻焚燒所有的書籍資料,釋放內心的重荷。然而又有多少學生從初中就放棄學業,無所事事,混完了初中,又混完了高中,一大部分淪落為所謂的“差生”行列。
絕大多數學生在小學階段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盡管家長以讓孩子參加各種特長班的形式百般地折磨孩子,但由于小學的知識必定淺顯一些,孩子的負擔并不是很重,對學習的厭惡感剛剛萌生。
進入初中之后,學業的負擔漸漸加重。以理科為例,代數取代算術,是一個思維方式的轉變,再加上二次方程的出現、幾何的證明,都會使學生感到困惑。在初中的數學知識中有很多的分化點,教師沒有把這些知識難點有效地突破,不經意地把還沒來得及養成好習慣的孩子逐步分化、淘汰出局,達到了不應有的選拔效能。物理、化學的出現更使學生應接不暇,教師不間斷地找些偏題、難題和怪題來“刁難”學生,使一些學生難以應對,最終選擇了放棄。再加上外語、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就使學生招架不了了。
素質教育的理念老師們并不愿意接受,教師們離開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就好像失去了抓手,不知所措,痛苦不已。教師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習慣仍停留在“應試”的層面。他們用一次次的考試作為手段把學生一批批地分化出來、淘汰下去,選出了學苗,“尖子生”脫穎而出,作為重點培養。大部分學生的良好愿望和無窮的潛質被扼殺在襁褓中,只有少數“尖子生”才有希望,才能考入重點高中,才能在競賽中取得成績,才能為學校爭光,才能給老師提氣!才能和老師的職稱掛勾。教師們不自覺地把每次考試的水平測試功能擅自變成選拔功能,在把大多數學生淘汰出局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反而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養育子女一般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男女雙方到了身體和生理成熟的年齡;二是要一定的經濟基礎,能有物質條件養育孩子;三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教育子女的能力。現在大多數已婚成年人只具備身體和生理的成熟,充其量具備了前兩個條件,夫妻在激情中、無意中孕育了新的生命。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高,具有一定素養和教育子女能力的人的比例也漸增,我說的只是一部分。
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時,教師怪學生天生不是學習的料,怪家長的遺傳基因不好,后天的家教跟不上,家長并不曉得是學校和教師也出了問題,一味地批評學生不爭氣,殊不知爭氣的孩子又有幾個?難道大多數孩子都是低能兒嗎?受害的只能是孩子。
為數不少的學生在學校里見到的是教師鄙視的目光,回到家中聽到的是家長的訓斥,一次次的努力又一次次的失敗。于是,老師成了學生的對立面,家長與孩子間有了深深代溝。網吧、游戲廳成了孩子們放松與發泄的地方,異性更是追逐的目標和傾訴的對象。于是,一個個“差生”便 產生了。
奉勸教師為了社會、為了家長、更是為了孩子,多學一點新的教育理論,多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每一個孩子生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奉勸每位家長優生優育,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