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抓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時間:2014/1/25
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教師自己的心態和作為。因此,教師要做自己發展的主人,自覺地擔負起自身專業發展的責任,善于將一般的、公眾的、集體的教育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教育情景、自身的實踐性知識相結合,內化為教師個體的理論知識,并轉化為個體穩定的、自覺的教育行為。
首先,從再造性模仿開始。多觀看好教師的典型課例,分析各種教學技能的類型、特點、效果;選擇不同課型,如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進行教案設計,然后進行教學實踐和錄像;最后對錄像進行分析評價,重點在教師的教學技能。
其次,以創造性模仿深入。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勞動。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語言、機智、熱情等素質有關,要掌握“無意于法則,而合于法則”,“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嫻熟的教學藝術。我們必須在掌握名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風格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的教學實際情況,從語言風格到課堂結構、設計思路等進行創造性的改革,力求體現個人的教學特色。
二、成長的“發展點”——從讀書開始
朱永新老師說過,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不重復自己,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這樣的教師不會停止對生活的撞擊,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會擁有詩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會更有意義。因此,我們不僅需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需要經常讀大師作品、經典作品來加深自身底蘊,提高自身學養,同時也要經常閱讀報刊、閱讀網絡,以此對世界保持一種新鮮感,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讀書,會在無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強化你的人格魄力,進而影響你的學生。
三、成長的“契合點”——從合作學習開始
有時我們教師精神壓力太大,思想負擔過重,心理上和生理上過度疲憊,動機強度減弱,興趣降低,熱情不足;甚至還自高自大,自命不凡,閉門造車,孤芳自賞。其實,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公民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因此,對教師來說,合作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現代教師素養的一種表現,善于合作是教師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的孤立與封閉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包括與同類學科教師的合作及與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
四、成長的“充氣點”——從教學反思開始
不少教師含辛茹苦,辛勤耕耘,但時時事與愿違,教育教學效果不佳,于是唉聲嘆氣,怪學生不聽話,怪自己運氣不好。其實,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學會反思。只有會思考的老師才“有資格”站在學生面前。也只有會思考的有思想的老師才不會“跪著教書”,也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獨立人格的、自信的、有思想的學生。因此我們教師不能僅僅是在教著,更不能是在痛苦地教著,必須開展教學反思,將教育教學研究與寫作當作自己工作的一種迫切的需要,讓教科研成為一種必需的生活。
就以筆者為例。雖然從事行政管理工作,但是自2003年4月以來,筆者總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網絡上進行教學反思:教后想想,想后寫寫,認真思考教學的得與失,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情景是否和諧,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教學過程是否得到優化,教學方法是否靈活,等等。我堅持每天擠出時間來寫作一篇,在網上與網友交流。說也奇怪,這種想想后,動動筆,寫中有學,學中有思的網絡隨筆或記錄,雖不成“正文”,但幾乎“每投必中”。與此同時,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日趨提高,學生反映上課時再也不感到枯燥乏味了。
五、成長的“支撐點”——從教科研開始
教育科研是教師的教育素養轉化為教學效果的中介和橋梁。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是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一位成熟的教師應是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他不僅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還具有對教學實踐的理性思考和深層探究的工作品質,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點,并用“寫”來吶喊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只有這樣不斷地學習、追求、發展和提升,才能克服自己教育教學經驗的局限性和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