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知識更新加快,人才競爭的加劇,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來自于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壓力,越來越大,教師的職業壓力越來越沉重。調查表明:91.9%的教師認為該職也是有壓力的,其中有62.7%的教師認為很有壓力或者極有壓力。在自我總體壓力感方面,14.2%教師處于極有壓力狀態,77.3%的教師處于很有壓力狀態。在總結了各種資料后,教師心理壓力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壓力
教師的職業是應激的職業,教書育人責任重大。教師一般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可現實的成就感不像其它職業那么明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有思想感情,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這一特點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復雜性。作為教師,我們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獲得他人的尊重,然而我們付出的勞動和我們所得到的回報往往是不平衡的。尤其是班主任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面對著問題較多的新一代學生,教師必須花費加倍的時間與精力對學生進行教育,然而,教師長時間的苦心教育時常會受到校外不良社會風氣的沖擊,使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挫折感。另外教師工作超負荷,工作時間長,長此以往導致教師身心疲憊,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二、提高自身素質的壓力
教師提高學歷是一種趨勢,除工作外,教師還要通過培訓、進修、讀研等途徑不斷更新知識,通過承擔課題,發表論文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否則不但影響職稱的評聘,還有下崗的可能。另外還要熟悉多媒體教具的使用,自己動手制作課件等……教師每時每刻都要面對很多新的問題,因此,很容易給教師造成心理壓力。
三、個人生活和工作沖突的壓力
教師也是普通人,也要處理生活瑣事。青年教師的戀愛、交友,中年教師負擔更重,既要照顧父母又要教育子女。我們工作的性質是鈴聲就是命令,不管你的心情如何,你都必須精神飽滿地去講課,滿懷熱情地于學生交流、溝通,而不良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合理的發泄,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四、時代要求的壓力
新世紀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同時扮演多重角色——做好知識的傳授者,家長的代理人,集體的領導者,學生的朋友與知已。他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傳授給學生知識,另一方面又要給學生樹立為人的榜樣,為人師表必須銘記在心,從而使教師產生了凡人與榜樣的沖突。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得其背負了過多、過重的壓力,而這些又使得教師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心理學研究表明,有48%的教師有心理問題,比其它行業高出23%。主要表現為:(1)焦慮,這是最常見情緒反映,其主要特征是恐懼、緊張、憂慮、抑郁,它會妨礙人的智力的發揮;降低人的適應能力。(2)情緒暴躁,表現為過分激動、憤怒、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3)習得性失助,表現為軟弱、消極、被動、無可奈何和態度冷漠。(4)自我評價降低,喪失進取的信心和勇氣。長期處于沉重壓力的狀況下,在生理上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經性頭通、頭暈、失眠、多夢、四肢乏力、胃腸不適、心悸、心慌等。
面對這樣的上述種種問題,可知采取各種策略減少教師的職業壓力對于教師自身和學生都有好處。感到壓力過大的教師經常會感到身體和精神上的疲憊,對同事和學生具有消極的態度,在課堂上表現一般或者很差。為了解決他們的私人問題,很多教師承認他們通常會改變他們的教學計劃或者在教學活動中偷工減料,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處理個人事務。作為一種衍生后果,教師變得很沒有耐心,而且由于紀律原因,他們會經常把學生送到校長那里,嚴重的甚至造成和學生或者管理者矛盾的激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感到不愉快,學業成績下降。
而減少教師的壓力對于提升教育的質量來說是一種很經濟的方法。工作壓力過大導致教師自身工作狀態的下降和缺課頻率的增加,進而導致代課教師的支出增加(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波紋效應,即教師的缺課將導致學生的曠課頻率的增加),而且還會帶來其他一些負面的連鎖反應,例如學校教育質量下降——學校聲譽受到影響——影響生源質量——學校質量進一步下降——教師流失等一系列惡性循環。
由于教師心理壓力而造成的種種問題,社會各界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呼之欲出。其標準如下:
1、能積極地悅納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確評價、樂于接受并喜歡自己。承認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允許自己不如別人;
2、有良好的教育認知水平——能面對現實并積極地去適應環境與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客觀了解學生的能力;具有獲取信息、適宜地傳遞信息和有效運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3、熱愛教師職業,積極地愛學生——能從愛的教育中獲得自我安慰與自我實現,從有成效的教育教學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穩定而積極的教育心境——教師的教育心理環境是否穩定、樂觀、積極,將影響教師整個心理狀態及行為,也關系到教育教學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種情緒與情感——繁重艱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堅強的意志品質,即教學工作中明確目的性和堅定性;處理問題時決策的果斷性和堅持性;面對矛盾沉著冷靜的自制力,以及給予愛和接受愛的能力;
6、和諧的教育人際關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重、真誠、羨慕、信任、贊美等)多于消極態度(如畏懼、多疑、嫉妒、憎惡等);
7、能適應和改造教育環境——能適應當前發展、改革與創新的教育環境,為積極改造不良教育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獻計獻策。
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有良好的自我意識,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排解過多的壓力,對照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時刻提醒自己,以使自己遠離心理問題和生理問題的困擾。現代教師也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調節心理壓力的方式,以使自己早日從壓力的困擾中走出。我認為可以先以下幾方面著手:
1、換位思考認同法——正確認知壓力,靈活調整自己的心態。例如,當你遇到認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協調的人際關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時能換位思考;
2、推移時間遺忘法——有時時間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積極忘記過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隨時修正自己的認知觀念。不要讓痛苦的過去牽制住你的未來;
3、順其自然自我解脫法——學會自我放松,在適當的情況下想說便說(找自己信得過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勞逸結合),想娛樂便娛樂(自我發泄)……實在不想做事時可暫時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
4、注重過程淡化功利法——建立合理的、客觀的自我期望值。例如,對待學歷、職稱、職務、乃至人生,都應注重努力的過程而淡化結果。需注意兩點:一是你的奮斗目標要合理;二是有時做事可往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
5、眾人面前理智法——在眾人面前最好多觀察、思考,少盲目表現自己。人人都會有這樣的心理體驗:當自己在眾人面前盲目表現之后,卻后悔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損自己的形象而憂心忡忡;
6、更新環境自我調節法——在壓力太大、心情不佳時變換一下環境。例如室外觀景、室內養花、美好事物的想象、恐怖事件的回避(耳不聽、眼不見、心不煩);
7、音樂與生理保健法——各種聲音通過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贊揚聲、指責聲、議論聲、謾罵聲等都會影響你的心態,因此,你可以多聽一些優美的音樂,以緩解不愉快的心情。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自我保健行為習慣極為重要。同時,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更不容忽視;
8、自信自主激勵法——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賴的。每樁偉業都是由信心開始。
第一,要知道你所遇到的問題、壓力和挫折別人同樣也會遇到,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因此,別人能正視并勇敢面對的事,你如果想做,通過努力你也能做到。就算你沒有成功,至少可以一搏,以防后悔。關鍵在于:機會對人是均等的,只有在準備中等待機會,才能善于抓住機會。所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勵、自我控制情緒、自我積極心理暗示,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并有效地展示自己的優勢,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第二,得與失貫穿于人一生之中循環往復,關鍵在于你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如果你能把困難和壓力視為成功的前兆,使逆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將危機當作機遇的起點,那么,你就能積極看待人生的苦惱;
第三,你所承擔的任務或你正在從事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是最重要的。因此,千萬不要與現實的工作和生活對抗,而是盡力保持平靜的心情。
總之,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給教師心理帶來了種種壓力,這種壓力一方面要依靠教師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提供自我支持,能在新形勢下走出不必要的“神壇”帶來的心靈束縛。另一方面還有待于社會各界對教師的關心與支持,讓教師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使教師在“傳道、解惑”的教學活動中傳給學生正面映像。教師“減壓”,實際是為學生“減負”,只有教師職業壓力減小到最低程度,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證和最大程度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