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屬于初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的專利嗎?
高中能不能實施養成教育,這樣做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高中如何從高考的局部利益中突圍,創新養成教育體系?
河南鄭州74中養成教育體系的構建,實現了高中養成教育的課程化,并以此為線索,實質性推動了學校的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讓我們共同認識這所學校,感知——
在高中談養成教育一直是一個邊緣性命題。
而河南省鄭州市74中正在做的事,則讓這一邊緣性命題不再邊緣。在高考的壓力下,鄭州74中創新與高考相呼應的養成教育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林格,在考察了該校的養成教育實踐后評價說:“高中搞養成教育,反而可以使教師從艱難的備考困境中解放出來,可以綜合解決高中教育的三大難題:建立每一個人的內心秩序,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培育學生系統深刻的思維模式。”
從理解教育出發
讓師生優良的行為習慣成為創新理解教育的催化劑。
——郭軍英
“理解教育”是鄭州74中具有校本特色的重要成果。作為“理解教育”的精髓,該校的“理解課堂”致力于構建情感與智慧并重,優等生與后進生并進的現代課堂,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束縛,成為鄭州市道德課堂典型的實踐形態之一。與此同時,以“理解型德育場”為實踐的育人體系,以吟誦理解歌、習練理解操、設立理解室為形式的氛圍營造,以理解型校訓、理解型箴言為背景的人文環境,以“消除誤解、增進理解”構建起的新型師生關系……這些理解文化已經融入了學校每一位師生的生命過程,也自然成了鄭州74中的立校之魂。
3年前,從理解教育出發,鄭州74中開啟了養成教育之旅。學校構建的以“習慣養成”為核心的理解型德育體系,更以領跑者的姿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養成教育是培根的教育,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教育。為進一步豐富理解教育的德育內涵,學校提出,讓師生優良的行為習慣成為創新理解教育的催化劑。學校確定了學生的九大優良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做事情有計劃;認真寫字;在錯誤中反思自己;堅持每天鍛煉身體;耐心聽他人說話;微笑待人;孝敬父母。同時確立了教師的五大習慣培養:精神飽滿每一天;注重自己的儀表美;清理好自己的辦公桌;提前兩分鐘候課;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去。
養成教育校本課程以學生的九大優良習慣為基礎,從知、情、意、行四個角度闡釋了習慣養成的方法策略,分為25個課時,課程內容以“自主—內省—互賴”三大層次為主線,引領學生逐層獲得螺旋上升式的進步,從而進行自我管理,構建內心秩序。
校長郭軍英說:“養成教育的最低目標:一是賦予每個學生一個終身受益的習慣;二是建立學校的校本課程及教材,形成學校特色與優勢;三是形成學校核心習慣,構建學校精神文化、行為文化。最高目標則是培養一代內心強大、思維深刻、具有深刻文化底蘊的新人。”
讓錯誤成為成長資源
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
——泰戈爾
學校選定的核心習慣是“在錯誤中反思自己”,堅持“循序漸進和長期作戰”原則,不搞形式主義,把核心習慣打造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來,讓打造的過程蘊于教師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成為提高師生素質、優化師生形象的重要途徑。
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鄭州74中開設的“在錯誤中反思自己”的習慣養成教育課,通過一些實例的講述,讓學生們認識到,能夠反思錯誤是一種真正的智慧,并幫助學生們掌握反思的方法。
在錯誤中反思自我是有方法的,他們制定的操作步驟分為五步:1. 接納——承認錯誤;2. 自問——尋找錯處;3. 自省——探究錯因;4. 自悟——明確道理;5.
自強——引以為戒、不斷進步。
“在錯誤中反思自己”這一核心習慣體現在學習上,就是制作“兩集一卷”。所謂“兩集”,是指錯題集和錯誤反思集。學校引導學生建立錯題集,并規范錯題集的本子規格和書寫格式,讓學生在主要科目學習中做好用好錯題集,并建立檢查評比制度;學校引導學生建立自我反思集,讓他們每天抽出時間獨立反思,學會自我對話、自主反思,并對自己每天的生活有一個理性思辨的機會,以此提升學生自控能力,促進其人格的完善和發展。“一卷”指每次考試后建立滿分試卷。通過構建考試后滿分試卷,以此來促進學生考試能力的提升,完善他們對知識的把握,使考試效益最大化。
學校還定期舉辦“錯題集”展示活動。學生把平時學習過程出現的錯題一一收集起來,認真分析,整理成專門的錯題集并展示出來,相互交流借鑒。
有調查研究表明,多數學生答卷中,90%的錯誤都是重復的,而有80%以上的學生不會利用平時作業、試卷中出現的錯題改進自己的學習,同一錯誤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據了解,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成功經驗,就是給每門功課準備一個錯題集。每次考試,特別是大考,他們就會把做錯的試題和錯誤的解法抄寫在錯題集上,再在旁邊寫上正確的答案。這樣一比照,各科的薄弱環節就一目了然。抓住了薄弱環節,也就抓住了復習重點,依據錯題集查缺補漏,不失為一個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不僅要會整理錯題集,更要學會運用。”學校政教處主任燕桂紅強調說,“錯題集”做好后不要束之高閣,不能滿足于看一看、翻一翻就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就能把知識漏洞修補好了。“做錯題有很多種原因,比如概念不清,記憶模糊,審題錯誤,計算錯誤等,不同類型的錯題都需要區別對待。通過不斷總結和印證,學生就能更加清晰地明白某道題屬于某個知識板塊,涉及到幾個知識點,有哪些解題思路和方法等,讓模糊的東西清晰化,隨著認識的一步步深化,思維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沒想到錯誤也能成為學習中的一種資源。”該校高二(2)班學生陶欣感慨地說,錯題集的使用,不僅為他后來的復習節約了時間,更使其重復同類錯誤的幾率大大降低。
培養學生制作錯題集,善用錯題集,不僅讓該校學生養成在錯誤中反思自己的習慣,更讓他們理解了反思對人生成長的重要性,從而不斷彌補自己的欠缺,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使其終生受益。
做時間的主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假如你的一生只剩下最后一個星期,你將要怎樣對待自己所擁有的時間?”在鄭州74中高三年級開設的習慣養成課上,同學們會圍繞這樣的問題各抒己見。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學校政教處副主任陳奇峰說,“很多學生的責任意識不強,還不太懂得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進行管理。在學校常常是教師給學生們制定好了學習計劃;在家里,又有父母給孩子代管時間。這就造成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更談不上自發形成目標并制定計劃。”
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意識,引導孩子自發形成生活、學習的目標和日程計劃?結合高三年級學生的需要,鄭州74中在高三年級中開設了名為“做事情有計劃”的養成教育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時間,科學分配自己的精力,做好知識、能力的積蓄,為高考做好準備。
“人生就好比一個沙漏,沒有人能將所有沙子穿過中央瓶頸,做任何事情都一樣,都需要有計劃,每天做好一件事,日積月累,就能得到豐厚的回饋。”在“做事情有計劃”的習慣養成課上,教師經常用一些生動的實例和耐人尋味的哲理,讓學生們認識到管理時間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自主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
據了解,該校高三年級學生每天晚上都會列出第二天的學習計劃,詳細到中午要做哪些學科的作業,晚飯后要復習哪些內容,自習課如何安排等。一份周到詳細的計劃,也許需要花費一部分時間來制定,但也會使后期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按計劃安排學習,感覺效率更高了,自己的生活也更加有條理了。”該校高三(1)班學生范歌星說。從每天用半個小時完成作業,到用一個星期時間改掉一種不好的習慣,再到用幾個月的時間學會一種技能……該校學生不僅學會了制定學習計劃,也逐步開始學習規劃自己的人生,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