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曾撰文介紹一名中國學生到加拿大留學后的轉變。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這名學生把考羅德島設計學院作為自己的目標,而兩年后的今天,她已被這所全美藝術排名第一的學校錄取。是什么讓她如愿以償?最近這名同學回國,我再次和她交談,發現她成功申請這所學院,得益于美國學校的自由申請入學制度,以及這一制度給學生自由而清晰的學業發展規劃空間。
“如果換在國內,要靠文化課分數和藝術考分數排名報考學校,我估計自己是不敢以羅德島設計學院作為目標的”,這名同學告訴我,申請羅德島需要SAT成績,并遞交10余份自己的代表作。學校對申請者進行獨立評價,而不會把SAT、代表作得分排序,這給了每個申請者自由發揮的空間。
與國內藝考學生集中進行藝考訓練,參加學校考試不同,羅德島要求學生遞交自己的作品,以此判斷學生的藝術潛能。從確定將羅德島設計學院作為申請目標時起,她就開始進行準備。由于她特別喜歡繪畫,所以,準備的過程并不困難,所謂的“代表作”,就是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其間,為了畫出特色,她曾去西藏采風。整個準備過程,她都樂于其中,沒有感受到“備考”的壓力,而只有創作的樂趣——這和國內藝考生完全兩樣,藝考生要考色彩、素描這些基本的技能,以至于學生反復訓練,訓練成考試的機器,卻沒了藝術的靈感,而羅德島在乎學生的整體藝術感覺。
“向學校提交申請時,我沒有特別選擇什么代表作,就從自己畫的畫中隨意選擇了10多幅遞交。可能是這些作品,打動了學校的招生官。要是參加學校的藝考,我想我完全適應不了,那么枯燥的技巧訓練,早把藝術的樂趣弄得沒有了。”她告訴我,在加拿大高中,通過AP系統,她早在高一就開始修學大學美術課程,為了能完成我想學習更多美術課程的心愿,她的教導主任把她最多為8節課的課表改成了11節。其實,就是在平時選修學校的藝術課,老師也鼓勵他們自己完整地完成一幅畫,而不是訓練技巧——老師們認為,藝術的感覺十分重要,在完成藝術作品過程中,學生的繪畫技巧自然也會得到提高,只有技巧和而沒有藝術感覺、藝術修養,不可能有好的藝術作品,也難以成為藝術人才。
“難道學校不擔心代表作是別人幫完成的嗎?在我國內地,藝考生就是當面考試,還有替考作假的呢!”我向她說出了我的疑問——這也是很多網友的疑問。聽了我的疑問,這名同學向我說起了一件事。她曾聽說有一名同學在申請時確實請他人代為完成作品,并騙過了招生官被錄取,但進學校之后,由于藝術底子差,他學習得特別痛苦,要補很多課,以至于后來退學了。“申請到一所大學,和從這所大學畢業,不是一回事,如果造假僥幸通過被錄取,但無法完成學校的學業,畢不了業,沒有任何價值,另外,美國大學的文憑都是學校自己發的,就是混到了文憑,沒有真正的藝術能力,謀生都難,拿一張文憑也沒有多大價值。”所以,在她看來,造假申請,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更何況羅德島的學費一年三學期高達6萬美金。“再說,要是造假被發現,在美國藝術圈里,一輩子也就完了,有這種必要嗎?”
而放在國內,這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國內的藝術學院不采取當面考試的方式進行招生,而是讓學生遞交代表作,代表作造假的可能將相當大。一方面,很多學生報考學校,在乎的不是上大學接受教育,而是拿到一張文憑,我國100萬藝考大軍中,真正有藝術興趣的不到10%,通過藝考曲線上大學的占90%——他們本就不想在大學里獲得藝術修養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學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并不嚴格要求,作弊也不太當一回事,學生很容易混到一張文憑,而拿著這張文憑,學生可派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的招錄所用。而鑒于藝考作弊,因此現在的藝考更強調“規范”、統一評分。也就根本不敢奢望讓學生自己完成作品交給學校了。
這就是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巨大差別。由于學歷授予體系不同——國外是學校自主授予,國內是國家承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不同——國外不管一流學校還普通學校都實行“嚴出”管理,而國內學校則實行“寬出”;學校的招生方式不同——國外實行自由申請,多元、綜合評價,國內實行按分數從高到低排序錄取,學生的教育觀念、行為方式也不同,在國外,學生想到的是怎樣求學,發展自己的興趣,獲得適合自己的真正的教育,把上大學作為進一步學習的機會,以加拿大的教育而言,“你長大以后想要做什么?” “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些問題在加拿大的教育制度里被看待得比什么分數都重要,而在國內,學生想到的是怎樣考上大學,混一張文憑,是否發展自己的興趣,是否接受到真正的教育,并不是關心的重點。所以,國外學生有屬于自己的個性規劃,且樂在其中,而國內學生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規劃,所有學生都只有一個規劃,即考出高的分數,等到分數出來,才決定自己能去什么學校。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學生與國外學生相比,最大的差別在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方面,這其實不是中國學生的問題,而是我國教育管理制度、評價體系的問題,我國的教育管理制度、評價體系沒有給學生規劃的空間,甚至會異化學生的學業追求——以作弊、造假方式進大學,就是“規劃”的異化,要讓學生個性、興趣得到發展,有屬于他們自身的學業和職業發展規劃,必須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只有打破國家授予文憑體系,學校嚴把質量關文憑由專業機構認證,社會不再以文憑選人而是關注能力和素質,才會有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