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眼于素質教育和高考命題的能力立意,探究高考歷史復習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方式、方法和思路,進而為解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間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高考命題已由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文科綜合歷史試題的設計表現出以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注的或現實、重大的社會問題為素材的主題設計思想、并越來越重視分析說明事物的成因、歸納概括事件的基本過程或發展歷程、比較事件之異同和對事物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推理、歸納、預測等多項能力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理解、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且實用的途徑和方式。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談談自己的一管之見,供大家參考。
首先,教師要研習近兩年的高考試題,引導學生明確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使學生在復習中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1、文科綜合卷中歷史試題的特點:
(1)注重基礎;(2)考查能力;(3)學科內綜合為主,跨學科綜合題中的學科界限日漸模糊;(4)不回避時政熱點、焦點,關注現實和生活,但呈隱性介入;(5)問題為中心與能力立意相結合;(6)專題板塊與跨學科組合相結合;(7)滲透世界意識和人文精神。
2、針對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思想和試題特點,指導學生在復習中做到:
(1)線索明,思路清;(2)重比較、深分析、歸共性、辨差異;(3)重點突破,難點理明;(4)橫向看發展,縱向重整合;(5)構建網絡成體系,駕馭宏觀化具體;(6)階段特征把握準,主要矛盾認得清;(7)切入時政,尋根探源,關注生活,滲透人文關懷。
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判斷歷史事件: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內因和外因、社會存在與意識形態等之間的關系,這有利于學生從深層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有利于學生解答選擇題和問答題。如:對“春秋戰國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認識和對“蘇東劇變”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的原因、“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的原因等的分析和認識。
第三、教師要向學生詮釋歷史理論,以增強其理論素養。時下,高考歷史選擇題注重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實質及歷史行為的目的、歷史現象的本質等,而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歷史理論的理解是不確切的,這就直接影響審題和作答。
1、通常,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基本原因、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客觀原因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素(一般指歷史條件);而主觀原因是相對客觀原因而言的,是人的因素(人們促使事物發生所作的努力)。以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為例:客觀原因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主觀原因是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即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基本原因是指一般必須具備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諸多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這種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有時不止一種,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最主要因素;根本原因是從本質上說的,是導致事物發生的最本質的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揭示的是事物的實質;直接原因是指事物發生的直接因素,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是相對與間接原因而言的。
以“俄國十月革命發生的原因”為例:①社會主義革命首先發生于俄國的基本原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②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俄國無產階級深受資本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③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成熟;④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資本主義臨時政府繼續一戰,激化社會矛盾。
2、選擇題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實質、本質、性質、表明、說明、證明、反映等詞,但由于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導致解題中失誤頻頻。一般情況下,本質即實質,是指歷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決定歷史事件性質和發展的根本屬性,是隱蔽的,通過歷史現象來表現的,不能簡單的直觀,必須透過現象去認識;性質是對歷史事件的定型,是歷史事件所具有的區別于其他歷史事件的根本屬性;表明是指歷史事件所反映出的表面現象所包含的內容,即進一步反映歷史事件的內在含義;說明即證明,是指解釋明白,從歷史事件中可直接認識;反映是指把歷史事件的實質表現出來,也要透過現象去理解。
例如:①巴勒斯坦問題的實質是巴以領土爭端問題;②俄國二月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③古巴導彈危機說明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占優勢;④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的事實表明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是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的。
3、近年來,高考試題中有關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目的之類試題大量增加,但問法又各不一樣。通常有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所謂目的是指當時人們在進行某一歷史活動時要達到的境地或希望得到的結果。多種目的中最主要的是“主要目的”;近期而明顯的目的是“直接目的”;終極的、實質性的目的是“根本目的”。
例如: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國強兵、直接目的是為了爭奪霸權、根本目的是建立地主階級專政。
第四、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知識整合與遷移—活化知識,遷移運用。
例如,在分析“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時,除指導學生注意從蘇德兩方面展開分析外,還著重提示學生明確戰爭的起止時間(1941年6月——1942年初),并聯系政治、地理有關知識和該時段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全面分析。通過上述手段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分析得出原因:①蘇聯人民進行的是正義戰,抗擊頑強;②蘇軍本土作戰,物資充足;③德軍戰線拉得太長,補給不足;④蘇聯氣候不利德軍作戰;⑤《大西洋憲章》(1941年秋)發表后,英美加強對蘇聯的援助;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12月),蘇聯可全力對德作戰。
第五、教師應采集經典試題,精講精練,使學生在不同題型的分類訓練中熟悉題型,掌握解題規律,并使學生在審題、闡釋作答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題能力,進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問答題為例:高考歷史問答題大致有四種題型:①小切口型及分析型:如1999年高考“洋務運動”題;②大跨度型:如2002年春考“世界格局演變及對華的影響題;③比較型:如2000年高考“新航路開辟與鄭和下西洋”題;④圖表情景型:如1996年“3+2”高考“德國”題和2001年“非洲”題。通常,解答問答題要著重解決好兩個環節——審題和作答。首先,問答題的審題要做到:①了解題的類型;②注意作答的對象和內容及題中的關鍵詞;③注意解答內容在時間、空間、領域、角度、程度、范圍等方面的限制。第二,問答題的答題要注意形式:①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②論證——分析題最基本的原則是史論結合,既不要空發議論,也不要堆砌史實,要擺事實,講道理;評價問題最關鍵的是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③比較題要找準比較向:確定比較項的原則是宜粗不宜細——如時序性的概念,可從前段中找原因、條件、目的、任務等,從中段中找特點、主力、領導等,從后段中找結果、性質、影響、和作用等常規性要素;④概括題只在現有的基礎知識上,通過理性思維,概括出史實的共性、特征、規律。⑤組織語言和行文要堅持段落化、條理化、序號化。
總之,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它不可能依靠考前的短期訓練來實現,要依靠師生在日常的教與學的互動中漸次提高。同時我們特別強調,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并不是教育教學的最后的歸宿,它是我們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矛盾的夾縫中滲入的溶化劑。
參考書目和文章:
1、耿士鋒主編的《高中歷史常考知識點》
2、《2002年普通高考考試說明》
3、黃順源《2002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歷史試題的特點及啟示》(《中學政史地》2002年第10期)